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593|回复: 0

装备技巧:为什么我们要戴头盔

[复制链接]

升级   56%

14

主题

15

帖子

5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
QQ
发表于 2017-3-23 07: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322_14902378635721.png

20170322_14902378635721.png

  野外攀岩时不戴头盔,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落石的危险始终存在,而且据有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先锋攀在第一个快挂挂上之前有头部着地的危险。曾经有一个攀岩高手在阳朔攀岩,就是因为先锋攀没有戴头盔,头部着地,摔成头骨骨折。虽然不是戴上头盔就能保障我们的绝对安全,但是保护自己的措施再多也不应嫌多,在自身安全上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大家在攀岩,尤其是野外攀岩的时候能够带上专业的头盔,毕竟几百克的重量和几百块钱的价格与我们的生命安全相比算不了什么!
  登山攀岩为什么要戴登山专用的头盔?
  在欧美出产的登山专用的头盔都必须通过欧洲联盟(CE)或/和UIAA的标准。在欧洲,欧洲联盟要求所有在市场上销售的头盔通过CE的标准测试。在美国,政府虽然没有相应的强制性规定,但由于市场的竞争和从法律上的考虑,以至事实上所有在美国销售的登山头盔都通过了CE或/和UIAA标准检验。
  UIAA指的是国际登山的权威机构,Union Internationaledes Associationsd’Alpinisme。EN12492是欧洲联盟(CE)关于登山头盔的的标准,UIAA的相应标准(UIAAStandard106),是在参照CE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比CE的标准更为严格一些。CE和UIAA的标准有四项,现一一简要介绍如下:
  1.正冲击试验:5公斤钝头重物(钝头半径5厘米)从2米高自由落体,砸到头盔顶部,假人(木头制)颈部承受的冲击力必须小于8千牛顿(UIAA的标准);必须小于10千牛顿(CE的标准)。一千牛顿约等于100公斤力(9.8Newton=1kgf)。换言之,假人颈部承受的冲击力必须小于800公斤力(UIAA的标准),必须小于1000公斤力(CE的标准)。
  2.侧冲击试验:与正方向(头顶)呈60度夹角,分别从前方,两个侧方和后方测试,钝头重物从50厘米高处自由落体,假人颈部承受的冲击力必须小于8千牛顿(UIAA的标准);必须小于10千牛顿(CE的标准)
  3.锐物穿透试验:一个3公斤重的锥状体(0.5毫米的尖头)从2米高度自由落体,头盔必须承受至少一次这样的冲击。头盔允许被破坏,但不许锐物直接触及头皮。
  4.稳定性试验(也叫前后移位测试):10公斤的重物从前方和后方分别砸在头盔上,头盔必须仍然好好地戴在假人头上(测试时记录下被砸后头盔移动的角度)。请注意测试标准第1和2条,这里传感器测的是颈部承受的冲力。说明了不仅要求头盔防冲击,而且还要有吸收动能,减缓冲击的能力,就象动力绳那样。头盔减震的功能旨在尽量减少佩戴者的颈椎和脊椎所受到的冲击。
  其次,请注意测试标准第3条,虽说这是一个“通过/失败”一次性的试验,然而一个好的登山头盔(如HB的Dyneema)可以胜任10次这样的冲击。耐用性在历时较长的高山登顶活动或大岩壁作业中就特别可贵了。不象一般的攀岩,头盔被砸坏了晚上可以回城里再买个新的。
  除了登山攀岩外,骑公路和山地车,轮滑(rollerblading),越野滑雪等等。应当反对登山时凑和使用其它运动项目的头盔。虚假的安全性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自行车和轮滑的头盔至少是通不过登山头盔标准的第3条的。建筑工地上用的安全帽肯定是过不了第四关的。
  补充一下哈,好的专业头盔在受到一定量的冲击后会裂成几瓣,目的就是为了缓解颈部冲击。军用钢盔永远都不会裂开,但是人的脖子会被砸断!
  目前市场上的头盔主要有三种,硬壳,泡沫塑料,混合式。硬壳的是用高强工程塑料或纤维增强高聚物制成,这种头盔好处在于结实耐用,禁得起摔打(装包时不用太担心),缺点是重一些。泡沫塑料并不“软”,这种头盔好处在于轻巧,但不及前者结实。混合式采用一层薄的硬壳内衬是泡沫塑料,其设计原理和使用感觉还是和泡沫塑料头盔比较接近。为了各位的安全,请使用通过欧洲联盟或/和UIAA的标准检验的,登山专用的头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3-28 12:46 PM , Processed in 0.07180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