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0

按你的说法 这世上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复制链接]

升级   75%

21

主题

21

帖子

7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5
QQ
发表于 2017-8-15 13: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班的同学Cici把我从朋友圈拉黑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课间,我反驳了她的一个观点:某天下课后,Cici和我们几个华人同学说自己又失恋了,男朋友嫌她是个“爆竹筒”,脾气太烈不够温柔,她说原来在国内时的初恋男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和她分手的,还有个闺蜜也是为此疏远了她。
  因此Cici好好回顾了一下自己30年的人生,终于找到了自己“性格缺陷”的源头——爹妈。她说,爸爸是退伍军人,妈妈在纺织厂工作,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婚姻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办的,谈不上什么感情,一辈子谁看谁都不顺眼,所以他们的相处模式就是“不说不吵,一说必吵”,而且爸爸脾气特别暴躁,对于她和哥哥管教甚严,稍有不从就是“武力相加”。
  “我就从这样家庭出来的,你说我脾气能好到哪去?”Cici不停地这样抱怨,听了好几天,我忍不住跟她说:“也未必都是父母的原因,你自己也该学学情绪管理啊。”她当时就面露不悦,再上课开始不理我,然后就把——我——拉——黑——了!
  失去这样一个原本就不亲近的朋友,我其实无所谓,但我真的想说说“原生家庭”这事儿,因为无论是生活里还是网络上,类似于这样的“抱怨”越来越多。

Capture.PNG

Capture.PNG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的,在美国发展的怎样我不知道,反正在中国或者是华人圈里,可真是广为流传。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都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绪、人格和行为模式的。
  有了这个概念,人们好像如释重负,似乎为自己对生活的种种不满都最终找到了一个出口——原来这一切不是我的错!“冤有头,债有主”,人们开始把所有的账都算在“原生家庭”头上,好似自己掌握了一种话语权,可以分析父母、埋怨父母,甚至修理父母。
  实际上,人们学会“自我觉察”其实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任何一个新的理念,都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百利无害,即便它是基于科学的的原理得出的结论,在我们过度的去解读并使用它时,我们所收获的也未必就是我们的初衷。
  当心理学越来越普及,当家庭教育成为市面上的热钱,“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含义,父母已经不再代表“养育之恩”,社会对家长的要求一下子被拔高了“神化”的阶段,种种责问更是欲加之罪,百口莫辩——孩子的一切偏差都是父母“渎职”所致,都是家庭环境不够“完美”所致。

Capture.PNG

Capture.PNG


  Simon是我在同乡会认识的朋友,目前在温哥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喜欢心理学,在国内时就专门修过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此时此刻我想到他,是因为他的出身。Simon其实算是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是个小儿麻痹的残疾人,因为身有残疾,所以嫁了个城市郊区农村大自己十几岁的男人,男人高龄未娶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农村,别说吃饭,吃盐都成问题。
  Simon就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更要命的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他的父亲为了和别人竞争一个进城打工的机会,失手将对方打成重伤,被判有期徒刑7年!舅舅们气坏了,把他和妈妈和他接回了城里,直到父亲出狱,也不让他们团聚。
  如果讲“原生家庭”,那么Simon真是一把烂牌吧?他比谁都更有理由自怨自艾吧?但事实呢?
  这里我借用几句他说给我的原话:“我家穷,不是因为我家人好吃懒做,而是有相当成分的时代大背景,那年头我们村里还真找不出一家吃了上顿不愁下顿的;我爸进监狱,别人怎么看我不管,但我知道他是过失伤人,不是本性的恶;至于我妈的残,那是天灾,不是人祸。”
  在这样的心态下,Simon读到高中毕业,考上了四川大学,要知道那可是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时代的高考!同在这一年,他爸爸也出狱了。
  本科毕业后Simon 放弃保研,工作了5年,他撮合父母重新复合,出钱帮家里盖了新房,添置了全套的家具电器,还给没有工作的他们买了养老保险。
  处理好这些,他以28岁高龄,申请了UBC的研究生且一举成功。毕业后顺利在这里找到工作,期间结婚成家并生下一双儿女。总之,过得挺好,身边人都不曾听他抱怨过什么,有空就拖家带口回国探亲,总是乐乐呵呵。

Capture.PNG

Capture.PNG


  我把语言班的桥段讲给Simon听,问他怎么看待“原生家庭”这事?
  他给我说了他曾经的心理学老师,在一次有关家庭关系的课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追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1、你父母在你现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你想一下,倒退二三十年甚至更久,那个阶段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肯定比现在差得多,人们更多的关注是怎样吃得更好,穿得更体面,而少有精力去兼顾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在远比今天落后的年代,他们是怎样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过得更好的?他们做不到的地方,或许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时代的局限。
  2、审视自己,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
  尽管你懊恼甚至憎恨,自己身上的问题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样,但那些你引以为傲的优点,难道和你的父母毫无关系吗?如果你发现,那些成就了自己今时今日的品质,也同样传承与父母时,你还会如此焦虑吗?
  3、如今的你和父母相比有什么进步?
  此时此刻,我们能够在去探讨“原生家庭”,就说明我们已经足够重视家庭教育,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自身的进步,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命题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成为父母的复制版,我们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复制我们的童年。只要我们停止抱怨,审视内心,学会变通,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都是可以得到进化的。

Capture.PNG

Capture.PNG


  还说“原生家庭”,我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作为成人我们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毕竟我们和父母那一辈人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命体验……
  父母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的性格和心态也会受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难道几十年过去了,到了我们这一辈,还要为自己的“不幸”去刨上祖辈三代,有意思吗?
  曾在个访谈节目中看到郎朗正在娓娓道来,他说童年里为了实现父亲的音乐梦想,始终被逼刻苦练琴,完全没有任何游戏和玩耍时间,9岁时跟着父亲成了“北漂”,打算在帝都发展音乐事业,但事与愿违,四处拜师却屡遭拒绝。
  父亲将在老师那里遭受的挫败感发泄到了郎朗身上,扔给儿子一瓶可以致死的药:怒气冲天地说:“要么你将这些药吃掉,要么就更刻苦地练琴!”郎朗当时就吓傻了,回过神来却坚决地把药推开,同样愤怒地说:“我为什么要吃这些药!”然后父子俩又开始了在北京的音乐之路。
  如今,面对朗朗的成就,我们已经很难评判他父亲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但可以肯定的却是,郎朗依靠自己的倔强和努力,成就了比他父亲精彩百倍的人生。
  如今在面对那段往事,以及玩乐时光极度匮乏的童年岁月,郎朗早已释怀,由此就不得不引出另一个观点:教育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就算你也喜欢音乐,把郎朗的成长环境复制给你,你确定自己承受得了且能成为另一个郎朗吗?“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这恐怕就难以找出统一“度量衡”了。
  有哲学家认为,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活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换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原生家庭”不过就是一个摆渡工具,联结过去和未来,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出更加完美的“原生家庭”,但却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来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
无忧花开:天津妞儿,爱码字,爱摄影,爱烘焙,爱旅行,爱贩卖生活一切美好。当下,只愿在温哥华的湿润空气里,做一个有趣有料的宝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19 11:26 AM , Processed in 0.07131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