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19|回复: 0

在澳洲,千万别把孩子送进都是白人的学校

[复制链接]

升级   53%

13

主题

13

帖子

5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3
QQ
发表于 2019-11-3 1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家庭移民澳洲后,子女教育成了头等大事,究竟是让孩子在全西方环境中成长,还是在华人圈“抱团成长”?
这样的话题,
戳中了无数澳洲爸爸妈妈的心...
96b8712c8ab69c79a998ad382cf1ac00.jpg

悉尼华人妈妈Stella:白人学校里,儿子的“貌合神离”,和永远融不进去的“圈子”...
华人妈妈Fiona在儿子Lucas 4岁多移民到澳洲,家中还有另外2个3岁多得小朋友,顺利移民安家后,她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大儿子Lucas正直上幼儿园的年级,考虑到孩子的英语教育和思维融合性,Fiona为他选择了白种人为主的幼儿园。
班上总共二十来个学生,加上Lucas在内,华人孩子只有2个,严格地说,另一个也不能算纯正华裔,而是一个中文说的不太利索的中韩混血小正太。
c73b93f8603bba54554137af698bedcf.jpg

在这个几乎用不上中文的班级,Lucas每天用英文交流,和班级里的洋人学生关系也处得挺融洽,也处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并获得老师的夸奖...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能明显感受到:
我家孩子作为班级的‘少数民族’,
难以避免的‘边缘性’...”
Fiona感慨地说到。
d9c9fd0bda2821a80db81b2bb0bfc9f8.jpg

这种异样的觉察和体会,要得益于这位妈妈细致入微的观察。“表面上看起来,Lucas和白人学生玩的还不错,那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家长不一定能察觉到这种‘边缘性’,
但是在参加幼儿园活动时,我的这种异样体会特别深刻,因为在这个环境里,很多学生互相不太熟悉..."
让Fiona感慨颇深的是这所小学举行的一次迪斯科晚会活动,这种活动在澳洲的一些小学、幼儿园十分流行,学生可以带家长一起参加,和全校其他师生、家长进行交流认识。
第一次参加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Fiona和Lucas都觉得很新奇,也很期待,为了这场活动也是精心打扮了一番。
然而一到现场,
妈妈和儿子两个人瞬间就怂了。
3587220dba10e41bfdb20f3ba89fbcc8.jpg

眼前这些不认识的白人小朋友,简直可以用“奔放”来形容,年龄没有多大,但是社交欲望和表现欲望浓厚地让Fiona都有些吃不消,
“镭射灯光扫射下,这些才丁点大的白人小朋友,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往舞台上蹿,那场面简直像是‘群魔乱舞’,这些小朋友非常享受其中,又唱又跳,特别融入其中...”
“我家儿子平时已经算很开朗外向的孩子了,但是跟这些白人小孩相比,顿时就显得有点木讷了。”
“可能还是中国人的本性起到的作用,见到这样的场面,我儿子真做不到像这些彼此不熟悉的洋人小孩一眼,很快就融入进去尽情唱跳,
相反地,Lucas显得有些胆怯。”
“那时候,哪怕有一个其他小朋友能跟他说一句‘我其实也不敢上台跳舞’,我想儿子的紧张感都能得到缓解,
然而一个‘拘谨’的人都没有,平时和Lucas玩的要好的那些白人小朋友,都在台上很享受地唱跳着,认识新同学...我这才注意到,有些融入,真的只是表象上的...”
那次活动,Fiona和儿子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儿子硬拽着要回家。后来,只要学校再举办这种陌生交流活动,Lucas就会表现出消极情绪,不是太感兴趣。
f6a2d4987825083729a0be5cff18a9a0.jpg

这种“边缘化”的感觉,后来也在家中的其他两个孩子入园后,陆续暴露出来,家中三个孩子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这让Fiona十分担忧。
华人移民子女,逃离不掉的文化“怪圈”...
不少华人家长,在面对子女教育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
究竟是让孩子和同胞“抱团生长”
还是彻底置于西方圈子?
在这样的思考后,有不少家长选择了后者,无论是考虑语言的融合性,还是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性。
6ea12fe1dae65146e77bd619cec0ea92.jpg

然而,对于移民子女来说,与澳洲文化融合需要抽丝剥茧地去探究其本质,
研究学者Berry曾将移民对于移居国的文化适应程度进行了四种象限的区分:
第一种: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ition”,这是中西方文化共生共存的最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移民子女不会摒弃自己族裔的文化基调与底蕴,拥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可以接纳并适应移民国的语言、交流、学习、工作环境,重视和维护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种:文化隔离“Culture Seperation”,这种子女意识形态的养成,来源于父母对中西方文化的偏重性选择。这也是目前澳洲许多华人家庭存在的常见现象:
很多华人父母比较偏重中式教育,东方文化,因此即使移民了,依然躲在自己的文化圈层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人圈”,鲜少触碰白人社会圈层,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导子女生活在这个圈子里。
这种文化隔离现象在澳洲华人社区十分常见,在这种现象下,移民本身的文化属性得到了延续,和移民国当地的文化几乎没有融合,等于换个地方生活,很多人如此的移民生活其实也过得有滋有味。
555d52ef4724c1ed476e4aa1c583e020.jpg

第三种: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指移民子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祖国文化,并彻底认同移民国当地的文化,比如一些华人移民的子女,甚至连中文也不会说。
第四种,也是最可怕的一种,叫做:文化边缘化:Culture Marginalization,这样的教育结果,表现为移民子女在自己族裔的圈层和移民国的文化圈,都无法完全融合,高不成低不就,既缺乏与同胞的沟通交流,同时对移民国文化产生排斥感,没有积极融入的兴趣。
在澳洲,很多华人父母落入了“文化隔离的(Culture Seperation)的象界,父母当然是能够切身感受到这种与当地文化的不兼容性,给自己所带来的困扰与问题,这也唤醒了他们对子女教育上,更渴望融入的心声,
然而,澳洲的很多华人孩子,最终都落入了“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的区间,更令人无奈的,是也有很多的华人孩子,落入了“文化边缘化”(Culture Marginalization)的区间。
caa45c3c5be0e4bfad426a1b127e1255.jpg

六旬华裔母亲Monika:完全澳洲化的孩子,让我怀念曾经在中国的家...
Monika是一位已经年过六旬的澳洲母亲,作为早期来澳洲打工闯荡,孩子一出生就在澳洲长大的家庭,她非常真切地体会着“文化同化”在她孩子身上的体现。
三十多年前,Monika远赴澳洲打工,在澳工作期间,与现在的老公认识,老公本人是讲英语的,三个孩子出生后也是完全接受的澳洲当地教育。
年轻时的Monika因为要赚钱养家,所以对子女教育上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来培养。
三十年过去,孩子们早已长大的长大,成家立业的成家立业,已经年迈的Monika开始回顾反思,
“三个孩子长大了,一句中文也不会讲,都成了local,每当到了中国春节,我就总是怀念之前在中国过年的热闹景象,怀念我在中国的家,那种全家人围坐一桌吃团圆饭的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e7a16c864ad314d2f3e5730563a05ced.jpg

新移民妈妈Livia:我提前为孩子规划好的教育计划,回头看真是太傻太天真。
在女儿三岁半的时候,华人妈妈Livia刚刚拿到澳洲移民局的获批信,打算带女儿离开祖国,前往完全陌生的澳洲展开全新的生活。
“我考虑过女儿的适应问题,她毕竟年龄还小,到了陌生的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选择会影响她的一生。”Livia说,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做出了选择:我希望孩子能够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不仅是能够熟练地听说读写中文,还能够像国内的孩子一样,熟悉唐诗宋词,领略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f8ab266b7396adf02fe43faeccb5142d.jpg

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打从心底知道自己的族裔,并真正认同和尊重自己,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后,再去理解和接受其他的文化。”
妈妈Livia的最终教育目标,是让女儿从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西方教育学习,进而实现二者的融合,到达“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ation)的区间。
然而,在澳四年生活后,她在回头反观,却形成了与当时不同的感受,
她说:
“四年前,我在移民前夕,已经对女儿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做了准备并给出了我的计划,但我现在回过头来看看,
自己当年的思考还是太天真了。”
232587199e6c3a751af40149f054bbba.jpg

“作为家长,我可以去引导她向着我的预想方向来成长,但实际上
愿不愿意去学,去做,
其实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家长真的有心无力。”
“我当年想的是:虽然不需要我女儿四书五经样样精通,但起码的唐诗宋词可以流利地来几首,但事实上呢?
把孩子放到完全脱离中文教育环境的氛围里,别说唐诗宋词了,
她还愿不愿意说中文都是个问题,
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小朋友的性格也会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所影响。”
499bfe3f38b69e1c229a3d8d3dab8eb1.jpg

像Fiona,Lucy,Livia这样的华人妈妈,在悉尼,在澳洲,还有很多,她们中,有人担心孩子失去中国文化的根,有人为孩子融不进澳洲社会忧心忡忡...
对于澳洲的华人父母来说,面临着一个有些尴尬,但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子女教育上
究竟是中文难学
还是英文难学?
Fiona:我为白人学校的儿子办了转学,结果...
再回到开篇Fiona的讲述里,
在真切地感受到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纷纷开始陷入“边缘化”的移民子女“怪圈”中后,她和老公商量了一下,很快就给三个孩子集体转园。
三个孩子新换的幼儿园,均是华人小孩比例较重的教育机构,有30%以上的华裔。
“Lucas新幼儿园的一个老师,还是个上海人。那一瞬间,感觉特别亲切...”Fiona一家正巧是上海移民。
1d88611f0e0d89f8397e3f23b93cdeb4.jpg

“转园第一天,那个老师在班上直接说起了上海话,刚开始,我家小朋友还有些怯生,一听老师说起了家乡话,紧张情绪瞬间大大缓解了..."
Lucas班上有不少上海移民的小朋友,学校这样安排,可能也是为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性格也开朗起来了,我挺开心的,但同时我也有一层担忧,那就是老师整天和小朋友说上海话,还能提高英语水平吗?”
带着这层担忧,Fiona还是找了幼儿园老师反馈了情况,谁知幼儿园老师听罢却是非常不理解:
“你家宝宝都已经在澳大利亚了,怎么还担心孩子的英语呢?
还是多担心以后的中文吧...”
5be7de2b471c31460c944992d1bbf96b.jpg

果然,事实证明Fiona的担忧似乎有些多余,孩子5岁的时候,幼儿园对Lucas的英文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正是:5岁英文水平。
这个结果还是令Fiona挺震撼的,自家宝宝出国才10个月,10个月置身于澳洲幼儿园环境中,英文水平已经达到澳洲5岁儿童的水平了,
"幼儿园也不是全白人的环境,这么回头看来,自己起初担心孩子学不好英文,融不进当地环境,所以给孩子选择了全是白人小孩的幼儿园,真是反而事得其反,多此一举了..."Fiona说,
“现在,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想让移民家庭的小朋友们真正能够适应澳洲的环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自己也过得开心,其实需要的是家长和周围环境带给他的安全感,要有文化熟悉感,而不是直接扔到一个对孩子而言完全陌生的环境,如果这样,家长稍不注意,就会忽略孩子的性格问题。
现在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孩子在这样的华人小朋友比较多的幼儿园成长,这样一来,大人和小孩交流起来都方便,小朋友现在不仅能用英文沟通,被身边的小伙伴和家长们带领的,中文交流也很频繁。”
“我的儿子,不仅是能读啥事比尔十四行诗的澳洲人,
他也是个可以诵读杜甫白居易诗歌的中国人。”
c526d75f0bde32e6510fb3e2f28b4146.jpg

看来,文化环境对于子女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作为移民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融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具备警惕意识,同时要通过细致观察,合理地判断与选择,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不要让孩子落入“文化隔离”“文化同化”甚至是“文化边缘化”的怪圈里去。
f7f6f92384e68ff7aa4fc5f4dd5ae96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3-28 02:00 PM , Processed in 0.07080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