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巴尔:奥巴马政府对通俄门的调查不寻常

2019-5-22 11:43 PM| 发布者: 秋天月儿| 查看: 84| 评论: 0|来自: 希望之声

  在上周五(5月17日)播出的福克斯新闻的采访中,司法部长巴尔(William Barr)说,在俄国干扰大选(后演变为“通俄门”)问题的调查初期中,参与该调查的人员层级非常高,其中的一些做法也很不寻常,恐存在问题。

  “这其中有意思的是,(初期的调查)由相关部门的非常高层的人员参与,与普通的反间谍、调查方式不同。有点类似专案组,一个小组,目前参与该项目的人员都已经不在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或其它机构了。我觉得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我们很清楚都发生了什么。而事实上,(特别检察官)穆勒(Robert Mueller)根本没有调查(其中的)政府的活动。”巴尔在采访中说。

  政治新闻网站布莱特巴特(Breitbart)找出2017年6月23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个调查报告,从中读出了一些有助解读巴尔言论的内容。该报告用了近万(英文)字,详细描述了调查俄国干扰大选问题初期的特点:高度机密,对没有参与的情报机构和部门刻意保密。

  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2016年夏天,CIA局长布伦南(John Brennan)在CIA总部召集了一个特别秘密的工作组,由来自FBI、CIA和国安局(NSA)数十位情报分析专家参与。华盛顿邮报说,该工作组极其秘密,就像一个密封的盒子,每个参加的人员必须签署特别保密协议。工作组向最高层——奥巴马——报告。

  “他们只为两组‘顾客’服务,第一组是奥巴马和差不多14个高层官员,第二组是一组来自FBI、CIA和NSA的行动专家,他们根据工作组的指示安排情报收集的方向。”“刚开始奥巴马政府中参与的人员也非常有限,CIA局长布伦南、联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James Clapper )、司法部长林奇(Loretta Lynch)和FBI局长科米(James Comey)。”后来圈子扩大到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国务卿凯利(John Kerry)和国防部长卡特(Ashton Carter),他们在收到会议通知时,他们下属不得打开信封,而且通常是进入会议室以后才知道会议的日程。

  而且,当这些与会者进入白宫的“战情室”开会后,该会议室的电视信号会被切断。通常该电视信号只有视频,没有音频信号,是给高级助手了解会议进展用的。

  这种高度的机密性使人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只有FBI、CIA和NSA参与起草了2017年1月6日的“美国情报界报告”。大批的媒体都曾错报说,有17个机构参与了该报告。在该报告中,NSA评估认为“普京喜欢川普并力推他当选”这个观点是“中度可信”,CIA和FBI则评估认为其“高度可信”。

  当时共和党主政的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去年4月关于“通俄门”发布了一个报告,就其中的“高度可信”评估提出问题。该报告认为,前述“情报界报告”在关于普京战略意图方面,没有采用恰当的情报搜集分析方法,存在“严重的情报收集失误,从而损害了可信度以及判断”。失误则包括没能保证政治独立进行情报收集判断。

  而且,布伦南、科米和克拉珀对着名的斯蒂尔卷宗(Steele dossier)在前述的“情报界报告”中的作用也说法不一,令人起疑。

  斯蒂尔卷宗是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竞选团队和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通过Perkins Coie 律师楼)出资,委托颇具争议的顾问公司“Fusion GPS”负责,由前英国情报人员斯蒂尔(Christopher Steele)撰写的。

  福克斯新闻曾报道,一系列内部电邮显示,科米曾告诉自己的手下,是布伦南坚持要把斯蒂尔卷宗加进2017年1月的“情报界报告”。但福克斯报道称,一位CIA的官员批驳了该说法。这位CIA官员表示,布伦南和克拉珀都反对科米把斯蒂尔卷宗包括进该报告的建议。“他们反对,是因为该卷宗根本无法用在报告里。情报分析专家不会把它(卷宗)加进去,因为它不是证据确凿的情报,所以不会采用、不会被加进去。”“布伦南和克拉珀阻止了该卷宗被加进评估,然后科米决定自己去向川普(就该卷宗)做简报。”

  布伦南自己也宣称没有把斯蒂尔卷宗加入情报界报告中的评估。但科米去年12月在联邦众议院出席听证时表示,斯蒂尔卷宗的内容的确被加入情报界报告中。前国安局局长罗杰斯(Michael Rogers)也曾表示,斯蒂尔卷宗在报告的情报评估中扮演角色。

  但奥巴马政府的情报总监克拉珀认为,不管卷宗是谁付的钱,只要卷宗的内容有用,可是至于卷宗是否证据确凿,他也有担心,但没有去证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19 03:12 PM , Processed in 0.0463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