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移民妈妈拼命想融入白人中产 但有口音被嘲讽

[复制链接]

升级   83%

21

主题

21

帖子

8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3
QQ
发表于 昨天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许多加拿大的第一代移民而言,“归属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来自波兰华沙的Magdalena Olszanowski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1990年随父母移民加拿大,怀揣一个行李箱,在冬夜抵达多伦多。而她的“融入加拿大”之旅,也从那时开始。
这么多年来,Olszanowski始终将自己视为“生活在加拿大的波兰人”,而不是真正的加拿大人。她在语言、文化甚至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格格不入。
她为自己和加拿大之间划出一道壕沟。这种距离感,源于她年从波兰华沙移民至多伦多时的经历。而她的两个孩子却都出生在蒙特利尔,只认这里是家。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她内心的挣扎显露无遗。她的孩子,显然也察觉到了她对加拿大认同的矛盾情绪。
在川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前后,她的孩子开始质疑家中一直存在的对“加拿大身份”的排斥情绪。但这是第一次,他们如此直接地质问她。

081605fkme0mkrtlr.jpg

081605fkme0mkrtlr.jpg

“做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好?”她九岁的孩子在晚餐桌上问道,“我们是蒙特利尔人,是加拿大人。”
这句话让Olszanowski不寒而栗。
她试图解释:他们一家是波兰—希腊裔犹太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习俗需要传承。但她花了几十年建立的种种理由,在孩子单纯直接的逻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她真的这么排斥加拿大,那为何还要生活在这里?
执念:要做加拿大人就得过“白人中产”生活
她回忆起刚来加拿大时的场景——不会说英语,对加拿大文化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里的冬天会如此严寒。最重要的是,她当时并不觉得这里会成为她的“家”。
童年时期,她并没有得到善意的欢迎。
“你知道波兰人被叫做什么吗?”一个同学问她。
“我不知道。”她试图张口说出“O”音,尽量掩饰她带着硬音节的波兰口音。
“香肠(kielbasa)。”那个同学一边咧嘴笑,一边用英语腔调夸张地强调这个词。“又肥、又臭、又油腻的香肠。”
这些粗暴的音节,一次次强化了她“不属于这里”的感受,仿佛她必须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融入这个社会。
尽管她生活在一个移民众多、第一代孩子扎堆的城市,她仍觉得,要“做一个加拿大人”,就得过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拥有一个别人念起来不需要停顿的名字。
为融入要求父母“改名字”
11岁时,她坚持要父母将她的名字英文化。但十年后,她又主动换回了原名。
她一方面迫切希望融入,一方面又厌恶自己即将融入的那个世界。而她的父母也因长期适应文化压力(acculturation stress)身心俱疲,无法真正为她提供引导。
但回头看,她意识到,自己当年认为的“隔阂”,其实早已被日常生活的点滴所填满。
2011年,她搬到蒙特利尔,并成为母亲。在育儿的过程中,她对“归属”与“身份”的理解也逐渐改变。魁北克赋予了她一个新的标签:allophone(母语非法语或英语的人)母亲。
孩子的话,让她改变!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适应这里的语言和文化,她投入大量精力,也因此真正体验到了“欢迎”——一种她刚来加拿大时梦寐以求、但只有亲身努力才能培育的“欢迎”。

0816051iwbietq0mp.jpg

0816051iwbietq0mp.jpg

她与女儿一起在自家院子里种下野生佛手柑、火烧兰和蓍草——这些花既生长在华沙的森林中,也点缀着魁北克的公路旁。她和孩子一起骑车,把书籍放入街头的免费图书箱中。
“妈妈,我喜欢我们的社区。”孩子一边拿着在小巷图书箱中发现的Elise Gravel漫画,一边开心地说。
有一次,她在早餐桌边听到孩子一边吃着涂枫糖浆的波兰煎饼(nalesniki),一边用英语和法语混杂的语言,向妹妹解释“橙衫日”(Orange Shirt Day,纪念原住民寄宿学校受害者的日子)。她们身穿印有“Every Child Matters”(每个孩子都重要)字样的T恤。
又有一次,她听到孩子在大选期间,看着竞选海报随口编出押韵的顺口溜,内容是关于候选议员的。
这一刻,她终于明白:成为加拿大人,并不意味着盲目拥护民族主义,也不等同于口号式的爱国情绪,更不是要抹去自己的过去。
成为加拿大人,是要用自己曾经历的文化抹除和身份伤害去教育下一代,让他们认识到仇外心理的危害,学会反对偏见;是要确保原住民的存在不会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被抹去。
“归属”有很多种样子
直到那天,她孩子提出那句直白的问题,她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努力“融入”的尝试,实际上是在为建设一个更包容的加拿大做出贡献。
她曾参与学生活动、组织“我家欢迎你”、教授以原住民故事为核心的加拿大电影课,也常带孩子一起去投票站——这一切,都是她作为一名加拿大人的参与。
这让她意识到:作为加拿大人,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来的身份,而是可以用过去的创伤去教育下一代,去抗拒偏见与排外,去承认共存。
对她来说,“成为加拿大人”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身份标签,而是一种可以主动定义、努力实现的归属过程。
经历了近30年的针扎,Olszanowski感谢孩子用全新的眼光让她终于看见:自己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7 01:43 PM , Processed in 0.07122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