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华人移二代火遍全球 为孩子移民究竟为哪些东西

[复制链接]

升级   56%

14

主题

14

帖子

5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
QQ
发表于 昨天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年的国际音乐舞台上,有一位名字频繁出现的华裔年轻人——Yung Kai。24岁的他,本名Max Zhang,从大温本拿比出生,却在上海长大,后来又回到温哥华上大学。
几年前,他还是UBC宿舍里埋头写歌的大学生,如今,一首《Blue》在Spotify的播放量已突破6亿次,成了全球短视频平台的背景音乐。浪漫、梦幻、充满青春感,他就这样一夜之间被全世界记住。
对很多人来说,他的经历很有意思。童年在中国,青年在加拿大,听过教堂诗歌,也沉迷嘻哈;既追过韩国独立乐团的歌,也学习欧美创作风格。
不同文化在他身上交汇,慢慢形成了如今这种梦幻又带点疏离感的流行音乐。有人说,这就是“夹缝”里长出来的独特气质。他自己也承认,音乐起点并不高,一开始只是做些伴奏,后来突发奇想开口唱。没想到上传到TikTok和Instagram后,居然收获了一批粉丝。再到后来,原创歌曲一步步积累,《Blue》突然爆火,他也从一个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男孩,变成了巡演舞台上和世界对话的歌手。

081601uirbe41hjmj.jpg

081601uirbe41hjmj.jpg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若只是待在上海或温哥华的一隅,也许未必会拥有如此广阔的舞台。文化交错、教育资源的流动,让他在不同的城市中拼凑出属于自己的“坐标系”。他身上的经历,恰好映照了很多华人家庭的选择:即便身处一个高度现代、发达的中国大城市,依然有那么多人把孩子送去海外。

0816010uuasj04va2.jpg

0816010uuasj04va2.jpg

某位心外科专家,自己是名校博士,却把女儿送去英国寄宿中学。他说得很直白:“不是国内学校不够好,而是希望她能在更辽阔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参照系。”在他们的圈子里,孩子们像候鸟,未及成年便已跨越洲际。

081601cdkvysqkt4a.jpg

081601cdkvysqkt4a.jpg

这群父母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国外的排名或者一纸文凭。他们谈论的是“试错的勇气”“慢生长的权利”,是孩子在森林课堂写下的十四行诗,或者在非洲公益项目里闪烁的眼睛。他们要的不是成绩单,而是更大的世界。
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这样想。对许多人来说,安全感来自身边的陪伴。孩子读本地的名校,每周能回家吃饭,毕业后稳定工作,这样的生活也让父母觉得安心。他们相信安稳就是福,不必漂泊在远方。
这两种选择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对未来不同的理解。有人想让孩子成为“世界公民”,有人觉得扎根在熟悉的土地才是幸福。没有对错,只是价值取向不同。

081601pshdfgen41k.jpg

081601pshdfgen41k.jpg


081601w3hr3g1ffyn.jpg

081601w3hr3g1ffyn.jpg

可不论是在温哥华舞台上的演出,还是从多伦多发来的CN塔照片,都让人看到所谓“移民一代”或者“留学生父母”的一个共同点:他们并不是单纯追求教育的“硬件”,而是想要重构教育的“哲学”。他们希望孩子不仅会考试,更能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建立自我。
中国已经足够现代化,大城市的学校和机会不比国外差,生活便利,经济繁荣。但很多人还是选择移民,还是愿意让孩子走得更远。他们担心的不仅是升学压力,更是价值体系的单一;他们期待的不仅是更强的竞争力,更是一个不被分数定义的完整人格。
移民从来不仅是为了“更好”,而是为了“更多”。更多可能性,更多选择,更多定义自我的机会。

081601tdrguvr5qvk.jpg

081601tdrguvr5qvk.jpg

于是,问题又回到起点: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土壤,才能长成父母心中最理想的模样?这个答案,也许永远没有标准。
就像有人要舞台,有人要厨房里的烟火;有人想成为全球流媒体榜上的名字,有人想在家门口的学校安心成长。
在灯火璀璨的外滩与喧嚣的温哥华夜晚之间,每一张父母的抉择清单,都写着同一个愿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只是“更好”的定义,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6 11:08 AM , Processed in 0.06925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