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外国人解释“好色之徒”这个词很费口舌:我说“‘好色之徒’这个词呢直译就是man who likes colors……”,“是啊,那我就是好色之徒……”“不对不对,我这话还没说完呢……”。
类似这样的文化误区,有时候还真令人忍俊不禁。不仅如此,我注意到颜色在中外不同文化中的用法,还真有很大区别,如果不留意,还真有被当作“色盲” 的危险。比如说,中国人说人嫉妒用红色,说某人得了:“红眼儿病” 了;而同样的嫉妒在西方文化中就变成了绿色,因为英文有个说法叫:green with envy(嫉妒得眼睛都变绿了)——这到底人嫉妒时眼睛是变红色还是绿色,也就是说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的说法更接近科学,还真有待于生物学家出来说句公道话。
再有,中国人称不雅的书刊和影像为“黄色”,而在英文中就变成了“蓝色”,比如blue story (黄段子 )和 blue jokes (黄色笑话)。从前的中国人说情色的东西一向都是用“烟花柳巷”或者“寻花问柳”这样风雅的词语,至于为什么后来变成了“黄色”,据说是因为文革期间,一些被禁的欧美文学作品比如《麦田守望者》和《等待戈多》》等,以“黄皮书”或者手抄本的形式在干部子女中秘密流传,被视为“毒草”或者“淫秽”,黄色也因此变成了“色情”的代名词。
再有就是黑白两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用法完全相反:中国人丧礼穿白,西方人穿黑;头上戴白花或者喜庆场合穿白色被中国人认为很不吉利的,而白色是外国新娘礼服一成不变的首选;中国有“女要俏,一身孝”的说法,即认为穿白色会让女人俏丽无比,而西方女人,无论燕环肥瘦, LBD(Little Black Dress)是人人必备。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皮肤偏黄色,而白色可以使黄色“亮”起来,因此好看;而西方人的皮肤偏白,黑色则有使其“收殓”和黑白对比突出的效果,这一点,倒还有些“色彩学”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