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真与假的边界 加拿大政府到底放进来多少假难民

[复制链接]

升级   82%

22

主题

22

帖子

8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2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加国的怀抱与矛盾的开端
加拿大素来以“移民国家”自居,枫叶之国的胸怀曾接纳过无数在战火、饥饿、政治迫害中流离失所的灵魂。从二战后的欧洲流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越南船民,再到近年叙利亚、乌克兰的逃亡者,加拿大的难民政策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善意的范本。
难民,在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定义里,是因为种族、宗教、国籍、政治观点或特定社会群体而遭受迫害,无法回到原籍国的人。他们往往带着伤口和恐惧,走投无路之下才叩响异国大门。
然而,在这崇高的人道主义光环下,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悄然滋生。越来越多的“假难民”借助加拿大的宽容制度,将原本属于真正流亡者的庇护通道,当作一条捷径。假难民并非全然无辜,他们中有的人手里仍紧攥着回国的护照,却在面试官面前声泪俱下地编织被迫害的谎言;有的人明明是借留学、旅游之名入境,却早已打算留下来打黑工,混迹在餐馆与超市的后厨,挤兑加拿大的劳动力市场。加拿大的街头,于是同时存在着两种身影:一种是经历了生死劫难、带着感恩之心重新建设生活的真实难民;另一种则是手段娴熟、利用制度漏洞谋取身份的假难民。两者之间的反差,既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也揭示了制度的困境。

081603dmbyrdiau2u.jpg

081603dmbyrdiau2u.jpg

第二章:假难民的形成机制
所谓“假难民”,并不是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困难,而是指他们申请难民身份的理由虚假或夸大。很多人并非真的遭遇政府迫害、战争动荡,而是因为移民受限、留学受挫,转而利用难民通道,假难民现象,并非凭空而来。它的根源,在于人性中的机会主义与加拿大制度的善意之间的摩擦。
许多所谓“假难民”,往往并非最贫困的群体。事实上,要跨越大洋来到加拿大,本身就需要不小的经济成本:机票、签证申请、甚至中介操作费用。那些能来到加拿大递交难民申请的人,往往在原籍国并非真正最底层的人。
常见的假难民来源
1 ,印度裔留学生群体
近年来,印度次大陆赴加留学的人数激增。一些学生持有的是大专、英文语言类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本意是通过留学获得合法身份。然而,当签证被取消,或者学业无法完成时,他们往往转身递交难民申请。理由千奇百怪:有人说回国后会因为宗教信仰遭到排斥,有人声称受到地方黑帮威胁,还有人编造所谓的“政府迫害”。在无良中介和律师的指导下,他们的陈述几乎模板化:被警察殴打、被追债、被政府拆迁、被宗教势力逼迫。
2.中国申请者
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的唐人街,有不少中国沿海福建广东地区和东北辽宁沈阳来的“难民”。他们大多持旅游签证入境,表面上说是探亲、旅游,入境后却不再回国,而是通过申请难民留下。理由同样花样繁多:早期有计划生育的迫害,宗教信仰的迫害,后来有地方政府强拆失去家园,还有人说自己是被黑帮追杀的对象。事实上,这些理由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工卡与身份。一旦难民申请进入流程,他们便能合法打工,而许多人就此扎根在餐馆、超市、工厂的用工市场中。

081603e3bf4xqnkve.jpg

081603e3bf4xqnkve.jpg

假难民的动机
这些申请者未必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们只是看准了制度漏洞。他们希望在加国获得身份,逃避原籍国的竞争压力,追求更稳定的生活。问题在于,他们的存在稀释了难民制度本该用于拯救真实受害者的资源。
第三章:虚假的叙述与编造的伤痕
加拿大的难民法庭上,常常能听到类似的陈述:
1. 被人追杀:某申请人声称在国内因与人打架,被对方家族雇黑社会追杀,自己生命受到威胁,只能逃到加拿大。
2. 警察殴打:另一位申请人说,自己因举报贪官,结果遭到警察抓捕并殴打,担心未来会被继续迫害。
3. 政府拆迁:还有人声称家乡拆迁,政府粗暴执法,导致家庭破裂,若回去会被针对。
4. 黑帮追债:不少人编造“欠高利贷,被黑帮追杀”,以此证明自己在国内无法生存。
5. 信仰迫害:常见的还有声称因宗教或气功信仰遭到政府打压,从而寻求加拿大的“宗教庇护”。
6. 计划生育迫害:最常见的虚假叙述之一。有人声称“因超生被政府追捕”,甚至“孩子被抢走”,
然而仔细追问,往往前后矛盾,甚至连“被迫害”的时间、地点都说不清楚。这些故事往往带着惊心动魄的细节,可是当移民官追问证据时,常常漏洞百出。有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有的文件是找中介伪造的,有的甚至口供前后矛盾。
一位从事难民案件的律师曾私下感慨:“真正的难民,很多时候语言不通、证据有限,却在叙述中透着真切的恐惧。而假难民,反而讲得天花乱坠,可是稍一追问就露出马脚。”
第四章:真实的难民故事- May一家逃难记
与这些虚假叙述相比,真实的难民经历往往带着血泪与生死较量。作者早期打工认识一位越南华裔女性May,她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真难民”缩影。
我认识 May 是在一家工厂的打工日子里。那时她已大概五十来岁,却依然在工厂打工补贴家用。午休时,她会拿着便当盒坐在角落,和我聊起她年轻时的经历。她说自己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越南华侨家庭,父母在当地算得上殷实人家。可是在七十年代,越南政局巨变,排华运动爆发,华侨的处境急转直下。邻里之间的信任化为仇恨,财产随时可能被没收,生命也变得岌岌可危。
“那时候,我还很小,”May 的声音里带着回忆的颤抖,“父母决定逃。我们把家里所有能动用的家产,都换成了黄金。钱没用,只有黄金才是硬通货。一路上,我们要付黄金给走私船,要付黄金给护送的军头,甚至需要付黄金买水、买一顿饭。如果没有黄金,就会被直接赶下船,甚至被丢进海里。” 我们逃难的路线极其危险:白天坐车、晚上躲藏,还害怕打劫。逃离和偷渡,每一段旅程都需要用黄金和运气去打通关节。她亲眼看到有人因为付不起,直接被遗弃,丢下车。她说:“我们一家就是用一块块金子买命过来的。
她形容那是一段“用黄金买命”的岁月。走私船狭窄而闷热,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空气混浊,孩子哭喊,大人绝望。很多同行的人,没有足够的黄金支付途中费用,真的被推入大海。她父亲则一次次拿出黄金,用它换来一线生机。
最终,他们抵达温哥华时,已是一贫如洗。所有的家底在逃亡路上花光,加拿大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临时住所和食物。May的父母很快开始打工,先是在工厂做苦力,后来逐渐转到餐饮业。生活异常艰辛,但他们从未抱怨,因为相比逃亡路上的九死一生,加拿大的安稳是上帝的恩赐。后来辗转到了多伦多,在社区里开小店。日子虽然艰苦,却一步步有了起色。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 May 已经很幸福,老公退休。她的儿子女儿都顺利大学毕业,找到了稳定工作。家里有房有车,生活安稳。她依然偶尔出来打打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她常常感叹:“如果没有加拿大的接纳,我们一家子可能早就死在海里了。”
她的感激是真切的。她明白,自己的命运是加拿大制度的善意所赐,她也用勤奋与坚韧回馈了这片土地。
第五章:真与假的两种命运
从May的经历中,可以看到“真难民”的生死存亡、背井离乡的无奈。他们的申请理由,符合国际公约的定义——因种族、宗教、政治立场、或战乱而遭受迫害,不得不逃离。而假难民则是利用社会问题、个人遭遇,夸大为“迫害”,甚至虚构事实,以达到移民的目的。
假难民现象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制度的挑战,也对真正的难民造成了伤害。一方面,加拿大社会为此付出巨额安置成本;另一方面,公众舆论对难民的信任度降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更难被接纳。
这种对比,令人心酸。它不仅稀释了真正难民的意义,也让社会大众对“难民”这个词产生怀疑。
第六章:结语:政策的两难与社会的责任
目前加拿大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
若政策过于严格,真正需要庇护的难民可能被拒之门外,生命因此丧失。
若政策过于宽松,则假难民蜂拥而至,占用公共资源,加重社会负担。
多伦多的街头,常能看到一些“新移民”在中餐馆、超市打工。他们或许自称难民申请人,却在背后形成灰色经济链条:老板雇佣他们因为成本低廉,而他们自己则依赖工卡与救济,拖延数年不走。这种现象,让真正的难民群体蒙上了阴影。解决之道或许在于:一方面加强对难民申请的审核力度,杜绝明显虚假的个案;另一方面继续保持人道主义,不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生的机会。
尾声:人性的边界
May 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生存与希望的见证;而假难民的现象,则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映照。
加拿大的人道主义是值得尊敬的,但制度的善意必须伴随智慧。如何在怜悯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在多伦多的唐人街夜市,我常常想起 May 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加拿大的接纳,我们家族早就消失在历史小河里了。”
这句话,或许正是“真难民”与“假难民”的分界线:前者是生死搏杀后的求生,后者则是机会主义的选择。
历史与现实交织,真与假的对照,构成了加拿大移民社会的一幅复杂图景。May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而假难民现象则提醒人们:制度的宽容,不应被滥用。人道主义不应被利用,但也不能因此泯灭。真与假的边界,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守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8 10:54 PM , Processed in 0.0689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