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19|回复: 1

华人家长攻略: 当疫情带来歧视 请支持您的孩子

[复制链接]

升级   46%

12

主题

12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QQ
发表于 2020-2-24 1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年前,SARS非典病毒的高峰中,学生年代的我记得的不是死亡数据,感染率,隔离区,经济影响和外交问题。我记得是,本来欢迎华人的多伦多,在2003年冬天突然比以往更冷了一些。
        那时候出国的中国人还比较少,中国人均GDP也只是1288美金(今天是 10,099美金)。那些年,时不时还有人问我“你的辫子去哪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无知比现在严重得多。可是如今,当年的故事在我们眼前重演。
        2003年,SARS 是一个刚出现的神秘病毒,在中国的菜市场从动物传染了人类。没疫苗,没药可治 。一些有着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的西方人很容易就把这个新疾病和全球所有华人都联系了起来。
       
52cc65e13b0db6834eff941c0e1a6c06.jpg

        图片来源 eatingdisorderhope

        反华,歧视华人并不是近期的才有的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有 “le peril jaune” (theyellow peril) 的概念,认为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是对西方白人社会秩序的一种威胁。在1921年的 The RisingTide of Color Against White World-Supremacy 里,中国的工业化导致了“白人至上”社会的颠覆,他们感觉失去了统治其他种族的地位。
        2020 年的加拿大,可能是全世界最接受新移民的国家,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加拿大却并非如此。中国人在加拿大有一个“独特”的荣誉:我们是唯一被联邦政府立法排挤的民族。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加拿大模仿了美国的排华法案(ChineseExclusion Act),创造了ChineseImmigration Act of 1885 即大家熟悉的人头税法案,中国人移民加拿大要交给政府额外的费用,这笔费需要一个普通人在加拿大工作十年才能付清。
       
21bf65a9fab8b9a5597c67497d87afb1.jpg

        图片来源 sinoquebec

        无论是一战,二战,还是后来的冷战时期,反华的风气一直在主导西方文化和国家政策,并且普遍存在于很多西方人的潜意识中。
        虽然当年排华的政策已被废除,如今加拿大适合移民的美誉传扬世界,但是华人也没能逃脱2003年SARS的牵连。当年,多伦多早晚高峰拥挤的TTC地铁上,只有中国人坐的座位旁边常常有空位。很多本地人直接抵制华人生意( 2003年华人企业销售额降低80%) , 许多华人学生在校园中变成校园凌霸的对象。
        孩子是无辜的,但是孩子是社会的镜子,他们能反映周围的气氛和态度。我记得最常见的谣言是,中国人吃老鼠和虫子。很多同学对我说,你们吃的东西那么奇怪你们活该。再配合着西方媒体和教科书上清末时期唐人街残破不堪,被政府忽略的照片,贫穷和肮脏是很多加拿大人对中国的印象。
        在SARS之前,我受到的歧视多来自香港移民。他们歧视大陆人穷、没文化、英语不好。但是在SARS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敌人是一样的,因为源于广东的SARS让香港人无法完全撇清嫌疑。那会儿对华人的偏见严重到加拿大时任总理Jean Chretien 去香港餐厅吃酸辣汤,来证明与华人接触并不是危险的。
       
ab97a6075e0659dbcd7cbbaae4e06b6c.png

        图片来源 Global News

        转眼17年过去了,所有被时间埋没的镜头又回到了我们眼前。有人因为新冠状病毒再次开始抵制华人生意,又有家长要求离中国孩子远点了,又有人说 “youdeserve this”了。
        媒体报道的都是成年华人受歧视的新闻,而不被公开、不被报道的却是成千上万学生通过社交软件发的 facebook messages, twitter dms,snapchat,whatsapp messages 和 Instagramposts.
        在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今社会中,孩子们有自己的社区、自媒体和关系网,歧视的传播速度远高于以前。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去面对反华态度和歧视呢?
        在面对种族歧视的问题,St. John University的ElizabethBrondolo 教授在心理学科学文献中总结出三点:
        1. Racial Identity (民族意识)
        2. Social Support (社区支持)
        3. Confrontation (主动面对)
        虽然对反华态度和种族歧视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这三个处理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但这三点还是给出了一个系统性地处理方式。
        RacialIdentity 民族意识
        指民族成员的主观感觉。包括自我标记、归属感、对群体的喜爱、对民族的正面评价、民族知识以及参与本民族的活动, 还有利用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来帮助我们抵抗种族歧视带来的压力。
        对华人来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以及中华文化的爱和自豪感来抗衡外来歧视。我们要加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参加华人社区活动,积极表现华人的美德。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无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缺陷。只是在歧视面前,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共和体,以能力、品德和文化教养来反对和反驳那些种族主义的行为和态度。
        Social Support 社区支持
        种族歧视是一种集体性的偏见,它去除人的个性化,宣扬不公平、片面以及不人性的概念。一个人很难孤身去面对这种集体的偏见。拥有社区的支持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而针对种族歧视,社区的帮助更为重要。很多被歧视的人在事后会跟周围的人倾诉,寻找心灵上的支持。
        身处华人社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开放,无压力的环境,让受到歧视的社区成员觉得可以跟大家沟通他们的感受。虽然华人往往聚集在自己的团体中,生活在华人圈,而这并这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种族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在学校中容易遭受到成人看不见的偏见和歧视。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建议和父母的教诲,还需要有人愿意认真聆听他们的遭遇。能得到这种支持的年轻人会更乐观地面对社会的压力。
        Confrontation 主动面对
        中国人有句俗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有时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是必要的。主动面对不代表打斗和冲突,而是站起来直面迫害者,挑战和质疑他们的观念,捍卫自己的尊严。及时面对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当场发泄负能量,不让愤怒长期累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教育对方的过程中,也让受歧视的人有 ”自我效能感“,对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有正面的认识。培养有效的捍卫自己个人价值和民族尊严的能力,要从全面的教育入手。
        在这再次强调,面对不代表暴力。我强调的是对自我价值,品德的捍卫,驳斥对方的无知和偏见,纠正对方甚至教育对方。
        成年人一般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所以面对歧视时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策略。但是,我们该如何与未成年人沟通处理种族歧视问题呢?我们如何让孩子相信,当他们遇到歧视的时候可以跟我们沟通,并且能得到我们的聆听和支持呢?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围绕三个核心理念:
        1. 开放的讨论,创造“无忌讳”的沟通环境,不隐瞒不掩盖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就算在华人密集的社区里,歧视和偏见也不是不存在的。孩子比成年人敏感,从很小的年龄就可以感觉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因此忽略和无视不是有效的方法。
        2. 树立人人平等的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要以身作则。我们不能一边对别的民族有偏见,一边又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歧视成为偏见的受害者。
        3. 积极反抗歧视。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公平的场景,受到歧视或者偏见时应该主动去挑战。这不光是给后代做了榜样,也是为他们一步一步的创造更公平和谐的社会。
        和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沟通,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5
        根据一项儿童成长的研究,从两岁开始孩子们就可以分辨出人与人的区别。他们会开始问问题,比如:“为什么她的头发是金色的?”,“为什么他的皮肤颜色和我的不一样?”。
        此时父母对社会的态度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最强的影响。此时,父母树立好的榜样不光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也会增强他们将来遇到问题时的抗打击的能力和对自己价值的信心。
        当孩子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觉得这是 “孩子话“,敷衍回答这种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全面地去解答人与人之间在民族,国家,信仰话题上的区别会给孩子打好基础,让他们对人的判断不会局限于表面因素。
        小建议:
        1. 诚实地沟通。有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其实他们的学习和观察能力极强。如果父母不诚实解释这些概念,他们很可能从别的孩子或者家长那儿学习,这时候就会很难判断他们接受的理念是否正确。
        2. 培养自我价值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跟孩子讲讲家庭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让他们对自己的家族和民族历史有深刻的了解。
        3. 以自己的行为做榜样。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举止。父母树立的形象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6-12
        随着孩子的成长,直接讨论种族问题和社会上存在的种族主义会更容易。心理学博士AlissionBriscoe-Smith 说,很多家庭无意中都会提及这种问题,父母要产生教育意识,让孩子引导话题的方向,并且积极回答他们的问题。这种时候有些父母潜意识会“ playdown” ,或者一味地减少孩子的顾虑,但是实际上孩子已经有能力去理解很多概念。试试以一种成熟的态度跟孩子沟通可能会收获惊喜。
        此时孩子的朋友圈在不断的扩大,西方长大的孩子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朋友。在融入他们的朋友圈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压力很大。如何跟朋友和谐相处却不失去自我,不失去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这些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时候应该巩固孩子对自己家庭和民族历史的认知,告诉孩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祖国对华人社区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是竖立他们的民族意志的有力武器。
        小建议:
        1. 让孩子充分阐述他们的问题后再给予答复。有时候,父母会搪塞某些敏感问题,或者用成人的眼光来揣测孩子的意思。其实,孩子早已有能力解释清楚自己的意思,只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听。
        2. 认可人与人的区别。大家不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差异。要鼓励孩子说出来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是什么,优势是什么,以及自己为什么是独特的。这可以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他们的优势和对社会的价值。
        3. 父母说要言行一致。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正义感,父母说的好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到会导致他们质疑父母灌输的理念。
        13-18
        这是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时期,在成年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尝试不同的人设、角色和态度。原来很听话的孩子为了证明他们已经独立,可能会有叛逆行为。在这个时候孩子也可能为了融入某些朋友圈或者寻找在归属感的时候丧失自我,失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骄傲。这时候父母只能依赖小时候的教育,因为在此时,很多其它信息来源会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朋友,媒体,主流文化都显得比小时候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教育更有发言权。
        然而,这不是放弃的时候。这反而是对民族意识,个人价值教育最具实际效果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行为会有更严格的社会监督,孩子也要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法律上的定义也逐渐从儿童,变为成年人。当然这也是父母多年灌输的理念受到最大的挑战的阶段。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以自己的文化为骄傲,不歧视他人也不过于崇拜西方文化。但是当孩子开始谈恋爱,交朋友的时候还能保持这种态度吗?选择大学时还能保持客观吗? 此时父母的态度仍会潜在影响孩子。
        这也是进一步跟孩子讨论种族歧视、偏见、反华历史,以及孩子们有可能面临的不公平政策的时候。此时他们已经具备分析这些现象的能力,也会形成自己的结论。只有保持沟通,静听他们的观点,才能给予他们更深刻理解这些现象的机会。
        小建议:
        1. 保持沟通,多说不如多听。抓住机会在孩子愿意沟通时,聆听他们的想法和遇到的困扰。尽量做到不打断,不直接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
        2. 说到做到,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和父母有同样的发言权。如果父母的语言和行为不一致他们会抵制你的教导。
        3. 给孩子机会挑战自己,面对难题。这时候多年的教导和培养应该已有成果,适当给予他们机会去挑战,比如实习,工作,做志愿者等等。体验社会能让他们培养自我价值,巩固自信心。
        克服病毒只是社会痊愈的第一步,往往它遗留下来的印象会残留多年。不及时解决,它腐化人们的内心。
        长大成人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Corvid19病毒面前,当今的华人孩子又遇到了一个独特的挑战。但是通过社会的支持,父母的理解,他们一样可以度过这个难关,让胜利的记忆变成面对未来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0

主题

379

帖子

33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14
发表于 2020-2-24 14: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20 09:31 AM , Processed in 0.07138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