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225|回复: 0

[管理]可以柔软,不代表你必须一再退让

[复制链接]

升级   25%

5

主题

5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发表于 2024-1-9 0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以柔软,不代表你必须一再退让





我们渴望每一个交流对象都能考量我们的观点和感受,那么,为什么自己没办法同样如此地对待别人?其一,要理解对方如何感受以及为何会有这种感受,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而且,坦白说,我们也不愿意把这类资源花在太多人身上。但是,即便当我们有动机去 展现同理时(事实上,甚至连我们自认为自己在展现同理时也一样),我们自以为看得很清楚了,事实上却不然。

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畅销书《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Give and Take)引用了一项实验,主持人是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心理学家罗伦.诺德葛伦(Loran Nordgren);实验中的受试者要预测坐在冰冷的房间里五个小时有多痛苦。第一群人做预测时把一只手伸进温水桶,第二群人则伸进冰水桶。

你可能猜到了,伸进冰水桶的人应该会感受到较大的痛苦。

但,还有第三群,他们把一只手浸在冰水桶里,再把手拿出来,等十分钟之后再预测坐在冰冷的房间里到底有多痛苦。

结果呢?他们的预测和温水组的一样。

第三组人十分钟前才体验过冰水,一等到他们不再接触到这么强烈的痛苦时,却已经不记得了。心理学家形容它为同理落差(empathy gap)或观点落差(perspective gap)。「当我们在心理上或生理上不再经历强烈状态时,」格兰特指出,「就会大幅低估自己所经历的遭遇。」

观点落差解释了为何医师老是错估病患的疼痛程度,以及我们为何这么难和配偶或家人易地而处。人多半会因为当下所处的状态而误判自身的行为与偏好。而且,尽管我们自己也经历过和对方(亦即你想同理的对象)类似的经验,我们记忆中仍会判断实际情况没那么严重。

心理学家兼行为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多年来研究这类认知落差。他指出认知落差造成的另一种影响:我们夸大了自身的意志力。「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我们短视、冲动而且会做出荒谬的牺牲以求化解,」罗文斯坦在一次专访中提到,「但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屈服在麻烦之下时,我们会心想:『太可悲了。』」

多年前我曾经亲身体验到这一点。

我太太有一个长年的习惯总是能惹毛我:她会把厨房垃圾桶里用过的垃圾袋拿起来,但没有换上新的。当我拿著满手垃圾到垃圾桶边发现里面没有垃圾袋,此时我绝对会火大。我恳求再恳求,拜托再拜托,但没有用。她永远都有借口:因为孩子而分了心,或者急急忙忙要出门。

我私底下会想,她难道不在乎我这个卑微的要求?我的感觉对她来说难道不重要吗?我不懂。

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

我吃完晚饭后不会把餐盘收进厨房,这一点她也同样难以忍受。多年来,她要求过我无数次,要我吃完饭马上把餐盘收进厨房,这样我就不会忘了。我通常的反应是信誓旦旦,说我「等一下」一定会收。

有天傍晚,我在晚饭后经过饭厅餐桌,桌上干干净净,唯留下一个孤零零的脏餐盘。

这一刻让我很震惊:原来我和我太太一样,都会犯错。

我为自己把脏餐盘留在桌上的习惯道歉,并保证一定会改进。我把这件事当成第一要务,而我太太也注意到了,她跟著改掉她的坏习惯:没错,她开始记得换上新的垃圾袋了。

你可能觉得这个范例很琐碎,但是其中的寓意不仅涉及几件家务而已。

学著找到认知落差很重要,因为无论是在家里或职场上,只要缺少同理,关系必然会恶化。双方都会想:世界上哪有人会这么想或这么做?他们会执著于对方的失误,而不是想办法感同身受。结果是心理上与情绪上都僵持不下,每个人都坚持己见,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每一个方案看起来都办不到。

然而,先踏出第一步展现同理,就可以不再陷入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就比较可能投桃报李,付出心力去尝试理解对方。长期下来,这样的交流会培养出信任,双方都有动机在面对对方时往好处想,原谅对方犯下的小失误。

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请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如何从对方的眼光去看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努力提升敏感度,认知到自身的偏见和有限的观点。你可以善用自身旧有的经验,但必须更进一步。

下一次当你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时,请努力记住以下这几点:
? 你并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任何时候,一个人都要面对很多你所不知的因素。
? 你对于情境的想法与感觉可能会随著时间而变化,受到不同的要素影响,包括你当下的心情。
? 在情绪压力之下,你的行事作风可能会和你所想的不一样。

记住这几点,会影响你对他人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你如何和他们交流。我们每个人时不时都要经历某些挣扎,你终会理解对方,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本文摘录:《可以柔软,不代表你必须一再退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28 11:12 AM , Processed in 0.0662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