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318|回复: 0

[励志]线上人生愈蓬勃,真实生活愈浅薄――丧失独处机会

[复制链接]

升级   75%

19

主题

21

帖子

7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5
QQ
发表于 2024-1-24 0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线上人生愈蓬勃,真实生活愈浅薄――丧失独处机会





关于现代和独处可能格格不入的担忧,并不是最近才出现。史脱尔在一九八~年代写文抱怨:「当代西方文化使人难以获得独处的平静感。23」他指出,罐头音乐和最近发明的「汽车电话」是噪音侵入生活各方面的最新证据。一百多年前,梭罗就提出类似的担忧,他在《湖滨散记》中写道:「我们急于在缅因州到德州之间架起电磁电报线,但缅因州和德州之间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联络。24」因此,我们眼前的问题是,目前的现代化是否对独处带来新的威胁,而且那种威胁比数十年来评论家哀叹的威胁还要紧迫。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想理解我的担忧,最好的起点是从二十一世纪初那几年发生的iPod革命开始看起。iPod出现以前就已经有随身听了,最常见的形式是Sony Walkman和Discman(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但这些装置在多数人的生活中功能有限,例如运动时拿来自我娱乐,或举家开车长途旅游时,后座的人可以拿来听自己的音乐。一九九~年代初期,你站在繁忙城市的街头,不会看到太多人在上班途中戴著黑色的Sony耳罩式耳机。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你站在同一个街角,可以看到白色的耳塞式耳机几乎是无处不在。iPod的成功不仅在于销量大,它也改变了随时随地听音乐的文化。让iPod为你一整天提供背景音乐,变成一种普遍的现象,尤其对年轻一代来说更是如此──出门时把耳机戴上,只有在你不得不和另一人说话时,才把耳机摘下来。

相较之下,从梭罗指出的电报到史脱尔指出的汽车电话,那些以往威胁到独处的科技,是以新的方法偶尔干扰你独自思考的时间,但iPod是第一次有能力持续地让你分心。梭罗那个年代的农民可能必须离开安静的火炉边,步行进城,查看傍晚的电报,因此打破了片刻的独处时间,但电报不可能干扰农民一整天。iPod把我们和大脑思维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疏离境界。

然而,由iPod启动的这番转变,在后续发布iPhone后,或者更广泛地说,在二~一~年代随时连线上网的智慧型手机普及后,才充分发挥潜力。尽管iPod看似无处不在,还是会有一些时刻戴著耳塞式耳机会显得太麻烦(例如等著被召唤去开会的情况下)或在社交上有点尴尬(例如在教堂做礼拜时,觉得听缓慢的圣歌很无聊)。智慧型手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快速瞄一眼──这导致所剩不多的独处时间荡然无存。你只要稍稍感到无聊,偷偷地浏览app或行动版的网站,就可以立即获得他人提供的讯息,得到立即的满足。

现在你可以从生活中彻底排除独处的机会。以前梭罗和史脱尔担心大家享有的独处时光愈来愈少,现在我们需要担心大家可能完全忘了独处是什么状态。

在智慧型手机的时代,独处的机会日益消失。然而,这类讨论之所以变得复杂,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很容易低估这种现象的严重性。虽然很多人坦承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可能太多了,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项科技的影响有多巨大。前面介绍的纽约大学教授奥特在著作《欲罢不能》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低估实例。他为那本书做研究时,决定衡量自己使用智慧型手机的情况25,所以他下载了一款app,名叫Moment,那可以追踪你每天看萤幕的频率和时间。在启用那个app之前,奥特估计他每天可能查看手机十次左右,使用萤幕的总时数大约一个小时。

一个月后,Moment揭开了真相:奥特平均每天查看手机四十次,看手机萤幕的总时数长达三个小时。奥特对这个结果相当惊讶,他联系了Moment的开发者凯文.霍利许(Kevin Holesh)。霍利许表示,奥特并非异数,其实他非常典型:Moment的用户平均每天看智慧型手机的萤幕三个小时左右,仅12%的用户使用不到一小时。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三十九次。

霍利许也提醒奥特,这些数据可能还偏低了,因为会下载Moment的人已经很在乎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了。「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智慧型手机用户没注意到,或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手机使用,所以没想过追踪。26」奥特总结道,「他们相当可能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

上面提到的智慧型手机使用数字,只计算用户看萤幕的时间。如果把听音乐、听有声书、听播客的时间也加进去(Moment不测量这些时间),你会更清楚看到我们如今已经很习惯从日常体验中消除独处的机会。
为了简化讨论,我们为这种趋势取了一个名称:


丧失独处机会


在这种状态下,你几乎没有时间独自思考及摆脱他人思想的影响。

近至一九九~年代,我们仍不太可能丧失独处的机会。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情况迫使你独自思考,不管你想不想做,例如排队、搭拥挤的地铁、走在路上、在院子里干活等等。如今,就像前面所述,这种情况变得很普遍。

当然,关键的问题在于,「丧失独处机会」与我们有关吗。当我们抽象地探索这个问题时,答案不是马上显而易见。「独自一人」的概念似乎没有吸引力,而且过去二十年来,我们一再被灌输一种观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多愈好。例如,二~一二年脸书公开上市时,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得意洋洋地写道:「脸书的创立,……是为了达成一项社会使命──使世界更开放及相连。27」

这种对联系的痴迷显然过于乐观,而且很容易让人轻忽其浮夸的野心,但是当我们把「丧失独处机会」放进本章前面讨论的概念时,把沟通看得比反思还重要就成了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当你回避独处时,你错过了独处的好处:独处可以帮人厘清难题,调节情绪,培养道德勇气,强化人际关系。所以,长期失去独处的机会时,生活品质也会恶化。

独处机会消失也会带来新的负面冲击,我们现在才刚开始理解那些影响。想要了解一项行为的效果,一种很好的作法是研究把那个行为推向极端的族群。说到随时随地连线上网,这种极端的行为在一九九五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身上特别明显──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青春期时,已经很习惯使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持续连线上网的族群。他们的父母或老师通常可以证实,这个世代无时无刻都在使用数位装置。﹝「无时无刻」这个用词并不夸张28,常识媒体公司(Common Sense Media)二~一五年做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平均每天花九个小时在媒体上,包括简讯和社群网路。﹞因此,这个群体就像矿坑里的金丝雀,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如果持续丧失独处机会真的会造成问题,那应该会率先出现在他们身上。

我们发现,结果正是如此。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随时连线的世代受害,是我开始撰写这本书的几年前。当时一所名校的心理保健所邀请我去演讲,我与该所的负责人聊天。她告诉我,她看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重大的变化。直到不久之前,该校的心理保健所主要是处理几十年来一样常见的青少年问题,例如思乡、饮食失调、一些忧郁症、偶尔出现的强迫症等等。但后来一切都变了,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似乎一夕间大增,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中,最主要的是焦虑,那在以前反而是比较少见的问题。

她告诉我,每个学生似乎突然间罹患了焦虑或焦虑相关的疾病。我问她是什么因素导致那种变化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可能与智慧型手机有关。焦虑相关的疾病突然大增,正好和第一批在智慧型手机和社群媒体中长大的年轻人开始上大学的时间相同。她注意到这些新生不停地、疯狂地处理及传送讯息。显然,那种持续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大脑化学反应。

几年后,圣地牙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珍.涂温吉(Jean Twenge)证实了那位负责人的预感。涂温吉是研究美国年轻人世代差异的全球顶尖专家。二~一七年九月,涂温吉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指出,她研究这些趋势超过二十五年了,而这些趋势几乎总是以渐进的方式出现及成长。但是从二~一二年左右开始,她注意到青少年情绪状态的衡量数据出现了变化,但不是渐进式的变化:

线形图的缓坡(按出生年份描绘的行为特征改变)变成了陡坡和陡峭的悬崖,千禧世代的许多独到特征开始消失。在我分析的一切世代资料中(有些资料甚至远溯及一九三~年代),我从未见过那种情况29。

涂温吉称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二年出生的年轻人为「i世代」(iGen),他们和之前的千禧世代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最大、也最令人不安的改变是i世代的心理健康。涂温吉写道:「青少年罹患忧郁症及自杀的比率急速飙升。30」其中大部分似乎是因为焦虑症大增。「说i世代即将陷入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一点也不夸张。」

是什么因素促成这些变化?涂温吉认同那位心理保健所负责人的直觉判断。她指出,这些心理变化「完全」对应了美国人普遍持有智慧型手机的时代。她解释,i世代的最显著特色是,他们是在iPhone和社群媒体的陪伴下成长,不知道无法随时连线上网的时代是什么模样,但他们的心理健康为这项特色付出了代价。涂温吉总结:「这种恶化大多可以归因于手机。31」

记者班华.丹尼泽—路易斯(Benoit Denizet-Lewis)在《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调查青少年普遍出现焦虑症的现象时,发现智慧型手机在各种看似合理的假设中是一再出现的征兆。「在Instagram出现以前,焦虑的孩子确实早就存在了。32」他写道,「但我采访的许多父母担心,孩子的数位习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回复简讯、在社群媒体上发文、痴迷地追踪同侪刻意营造的形象──是导致孩子陷入焦虑的部分原因。」

丹尼泽—路易斯本来以为,青少年会把上述的说法视为典型的父母碎念而不予理会,但事实并非如此。「令我惊讶的是,焦虑的青少年竟然也认同那个说法。33」接受他采访的一位住在焦虑治疗中心的大学生说得好:「社群媒体是一种工具,但它已经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把我们搞疯了。」

丹尼泽—路易斯在报导中也采访了涂温吉,她明确地表示她当初开始研究时,并没有打算把智慧型手机牵扯进来:「以智慧型手机来解释青少年身上出现的负面心理结果,似乎太简化了。34」但她深入研究后发现,智慧型手机是唯一对应那个变化时间的因素。许多潜在的罪魁祸首是在二~一一年焦虑症开始暴增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例如时事令人精神紧绷、学业压力持续增加。与青少年焦虑同时急剧增加的唯一因素,是拥有智慧型手机的青少年数量。

「社群媒体和智慧型手机的使用,似乎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加的罪魁祸首。35」她告诉丹尼泽—路易斯,「这些证据就足以逮捕那个罪魁祸首,以后我们得到更多的资料时,也许就足以将它定罪了。」为了突显出这种调查的迫切性,涂温吉为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取了一个直白的标题:「智慧型手机毁了一个世代吗?」

回到「矿坑里的金丝雀」那个比喻,i世代的困境让我们看到丧失独处机会的危险,形成了强烈的警讯。当一整个世代在无意间把独处的时光从生活中完全消除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仔细想想,这其实很有道理。这些青少年失去了处理及了解情绪的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反思自己及真正重要的事情,或不懂得培养深厚的关系,或甚至不让大脑有机会休息,抽离社交,去做其他重要的认知整理任务,因为大脑本来就不适合不断地进行社交活动。失去上述能力而导致心理健康出问题,其实不足为奇。

多数的成年人不像i世代那样无时无刻地连线,他们丧失独处机会的情况没那么严重。但在许多不同的年龄层中,丧失独处机会依然很常见。如果你以随时连线的效果来推想其他年龄层的状况,结果依然令人忧心。我从与读者的互动中得知,许多人觉得日常生活中弥漫著轻微的焦虑感。在寻求解释时,他们可能觉得那是最近的危机造成的,例如二~~九年的经济衰退、二~一六年充满争议的总统大选,抑或是归咎于成年压力的正常反应。然而,一旦你开始研究独处的正面效益,并观察失去独处机会的人群身上所产生的痛苦效应,就会出现一个更简单的解释:人需要独处才能蓬勃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无意间从生活中大幅减少了这个关键要素。

简言之,人类先天就不适合无时无刻地连线上网。

《深度数位大扫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28 06:00 AM , Processed in 0.0684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