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天生如此,原因很简单,《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季刊上曾有一篇研究指出:「如果满足和愉悦是永久存在的,那么持续追寻更大利益或是进步的动机很可能就会变得相当低。」换句话说,满足感对于物种没什么好处。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进一步奋斗,是由于他们演化后变成总是忧心忡忡的模样,而我们现在也保持这个状态。
无聊、消极性偏差以及反刍思维,每一项都可能引发分心,但第四项因素可能是其中最残酷的一项:享乐适应。这种倾向,让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满足感都会很快地回降到基础线,这是身为万物之母的大自然所采用的诱购法(bait and switch),所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我们以为那些会让我们更快乐的事,其实都没有真的让我们更快乐,或者应该说,就算有也不会持续太久。
举例来说,曾经体验过非常幸运事件的人,像是中乐透,表示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开心的事情,最终都不再有魅力,实际上他们最后都还是回到事情发生前的满足度。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在《追寻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里面写道:「所有让人垂涎的经验:炽热的爱、精神上的崇高、获得新东西的愉悦、成功的快感──都只是暂时的。」当然,跟其他三个因素一样,享乐适应带来利于演化的优势。一项研究的作者解释道:「新的目标会不停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人总是奋力地想要变得更快乐,而没有意识到,长远来看,这样的努力只是徒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