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励志]欢迎来到哲学的世界

[复制链接]

升级   77%

18

主题

19

帖子

7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7
QQ
发表于 2025-8-13 0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来到哲学的世界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学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它会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方向目标何在,以及为何要达到那个目标。




苹果电脑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1955-2011)晚年曾说:「我愿用一生的成就与财富,换取同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共处一个下午。」我们一定很好奇,身为成功企业家的贾伯斯为什么会如此崇拜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哲学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学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它会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方向目标何在,以及为何要达到那个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笑称,哲学家就是整天在一片漆黑的房子中寻找黑猫的人,他们的话令人难以捉摸又难以信服;也有人抱怨,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说成复杂,把原本懂的事情说得让人迷惑不解。然而,果真如此吗?

我们到图书馆查看资料,都有图书编号。编号「0」代表总类,包括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在我40多年的哲学教学生涯中,听到许多同学抱怨,说接到台湾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欢欣鼓舞,放榜后一看是哲学系,全家哭成一团。哲学系学生不仅就业困难,而且能否读懂专业书籍都是问题,怎么会排第一位呢?

这是因为
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哲学是「1」,代表它既是「开始」的学问(一切学问之基础),也是「最后」的学问(一切学问之统合)
。所有专业的最高学位都是「博士学位」,英文为Ph. D.(Doctor of Philosophy),即「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学问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都属于哲学层次。

哲学是「开始」的学问。任何专业学科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定义开始,逐步构建学问的大厦,而定义就是哲学的思考方法,属于哲学的范畴。

哲学也是「最后」的学问。西方人称哲学为「学问中的学问」 (Scientia Scientiae),一般专业学科的特点是分而不合,哲学则具有统合性,能统合一切知识。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否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才是关键。哲学恰好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指引人生的明显效果,是一切学问之母。


哲学与人生有何关系?


我的老师方东美经常引用罗马文豪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 B.C.)的话:「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说明哲学能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的方向。

法国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说:「没有比哲学更轻松愉快的科目了。」这表明哲学可以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前提是按照理性思考的规则,认真思考,步步深入,慢慢将会明白哲学就是「爱好智慧」。

古希腊神话中就有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智慧」一词神奇而美妙,令人心生向往。爱好智慧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灵,一起迎接真理的曙光。


爱好而非拥有智慧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为什么不能说拥有智慧呢?因为智慧是「属灵的」(spiritual)。

何谓「属灵」?人可以分为身(Body)、心(Mind)、灵(Soul, Spirit)三个层次。一个人的年龄、外貌属于身的层面,可以被人直接看到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情感偏好和价值选择属于心的层面,可以通过交谈而了解;一个人的灵的层面,即精神的层面,却不易为他人所知。有些人明知会失败,却义无反顾;有些学生考试屡屡受挫,却坚持用功;有些老年人身心状态不好,却精神矍铄,展现出卓越的人生态度:支持这些人的动力正是来源于灵(精神)的层面。


古希腊人认为智慧是属灵的,是神明的特权。因此,人不能完全拥有智慧,只能爱好而不断追求智慧
。所以我们应保持心灵开放,对一切有益于自己心灵的事物保持欢迎的态度。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每天上街与人聊天,当听到有人谈及高尚、勇敢、美丽、善良、虔诚等评价字眼时,都会上前请教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但几番对话下来,却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以为自己了解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苏格拉底启发我们,爱好智慧应努力追寻事物背后的真相,掌握真正可靠的知识。

小孩是天生的哲学家,凡事喜欢刨根问底。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幼稚园听到老师讲什么是民主,回家就问爸爸:「爸爸,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你们为什么把我生下来?」爸爸吓了一跳,回答说:「因为爸爸爱你。」小孩不满意,依然追问同样的问题。妈妈回来后,回答说:「因为爸爸妈妈都爱你。」孩子仍不满意,最后爸爸只得说:「爷爷奶奶也没经过我的同意,就生下了我。」

我建议这位朋友如此回答:「孩子,你问得很好,不过你先想想,我们生下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是针对现在的结果而追问过去的原因,而「为了什么」则是寻找将来的目的。这样的问题会让小孩陷于困惑而不再追问。

不光是孩子,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同样的问题:活著究竟是为了什么,即人生有什么意义?在我教书40余年的生涯中,不断有学生问我:人生有什么意义?面对繁重的课业、升学考试,人生似乎毫无乐趣,不知意义何在。

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可以不断地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回答并非逃避问题,因为
我们年轻时有很多问题,长大后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答案。
但是,人生要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问自己意义何在。

所谓「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们每天这样生活,上学、上班、与人互动,请问:这样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吗?如果能讲个道理出来便有了意义。

哲学就是讲道理。对于隐隐约约觉得对的事情,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使之变得明明白白——化隐为显,这就是哲学的重要作用。文/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8-30 10:50 PM , Processed in 0.06615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