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励志]快乐与幸福哪个重要?为何只有25%的人真正幸福

[复制链接]

升级   85%

21

主题

21

帖子

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5
QQ
发表于 前天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乐与幸福哪个重要?为何只有25%的人真正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尽可能体验更多的欢乐,所谓幸福就代表一个人所有欢乐时刻的总和;而亚里斯多德则主张真正的幸福源自做出真正值得的事。尽管这两种幸福息息相关,并时常重叠,但真要说起来也可以有极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行为、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长寿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一三年,一组心理学家调查了将近四百名成年人,这些人的共通点,都是想在人生的许多面向中寻求快乐程度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包括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健康、压力程度、工作生活和创意追求等层面。他们发现,虽然快乐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通常有所关联,但并不见得会同时发生;他们也透过统计分析来区别这两种幸福,发现
所谓有意义(独立于快乐之外)并不一定与舒适和富裕等社会标准有所关联,但所谓快乐(独立于意义之外)则与这些社会标准有关
。他们还找出充满欢乐的人生和充满意义的人生之间的主要差异。


快乐通常聚焦于当下,而意义则著重于反思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如何演变
。正如先前所提到,快乐通常是短暂的体验,而意义能带来更长久的满足感。源自美好感受的快乐,往往与自我中心的「索取」行为有关,而有意义的感受则往往关系到无私的「付出」行为。快乐仰赖于舒适、轻松和便利的感受,而有意义的人生则往往涵盖大量具有挑战性,甚至会带来压力、担忧和焦虑的体验。最后,以富有创意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并且关心个人、文化和社群认同,通常能造就充满意义的人生,却不一定能带来快乐的人生。

许多人追求物质文化中的「快乐」形象,也就是享乐式幸福,或是让自身所有渴望都得到满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追求这样的目标无法长期带来美好人生的感受。
虽然的确得先满足物质需求,才有办法专注于探寻意义和目的,但到了某个程度,物质享乐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弱
。因此,健康、富裕和轻松的人生能提升享乐式的幸福感,却终究无法满足人生的意义。
对多数人而言,只有过著充满意义、目的,并且奉献于超乎自身以外更宏大事物的人生,以此换来意义式的幸福感,才是真正持久的幸福。


让人生充满意义有益健康


这两种幸福的差异,就刻在我们的细胞里。研究员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和史蒂文.科尔(Steven Cole)在一项研究中,调查了由八十四名参与者自我回报的快乐感与意义感。为了评测快乐感,研究员提出了像是「你有多常感到快乐?」、「你有多常感到满足?」、「你有多常对人生感到兴致高昂?」等问题。参与者回报的「享乐式幸福」感越频繁,在快乐项目上的得分就越高。而为了评测他们的意义感,研究员也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检视参与者对于自身以外更宏大事物的倾向,包括「你有多常觉得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你有多常面临需要克服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体验?」,以及「你有多常觉得自己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等问题。

记录下每位参与者的快乐感和意义感后,研究员进一步检查了他们体内特定基因的表现程度。身为基因学家的科尔,早先已经辨别出与各种长期逆境相关的特定基因表现。失去心爱之人的悲痛、财务困难、孤独感或军事冲突等体验,会导致身体进入战斗、逃跑或僵住模式,亦即神经系统陷入了反映威胁、分离和失去连结的模式。当身体持续处于威胁感之中,便会触发一种基因模式,有以下两大特征:负责发炎反应的基因活性增强,而涉及抗病毒反应的基因机能下降。换句话说,当身体预期会遭遇逆境和孤立时,会做好对抗细菌感染的准备;而当身体状况良好并感受到社交连结时,则会准备好对抗病毒。

这种基因模式揭露了人类演化史上的印记:早期人类在遭受孤独和隔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更容易因为受伤而感染细菌;而当我们的祖先融入部族或聚落的社会结构后,则更容易因为与不同人群长期接触而感染病毒。我们身上仍旧携带这种基因上的传承,而事实证明,这种基因特性也直接参与了我们对幸福的思辨。

当研究人员检查参与者的基因时,有个令人惊奇的发现:
回报具有高度快乐感但缺少意义感的人,与那些面对长期逆境(例如长期处于悲伤或孤独)的人,表现出相同的基因模式
。尽管时常享受身体层面的快乐体验,但他们的身体却存在容易发炎的基因。从演化的角度来看,
没有意义的愉快体验,无论是来自酒精和毒品、滥交,或是在购物网站按下了「购买」按钮等,都会赋予身体类似长期处于逆境的感受
。如今,发炎已被证实与心脏病及多种癌症在内的严重健康问题息息相关。然而,高达七五%的参与者回报快乐感较高、意义感较低,只有二五%的参与者回报有「幸福」的感觉,也就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意义多过于快乐。

尽管现今许多文化将物质上的福祉奉为最高目标,但让人生充满意义所能带来的健康益处却不可否认。抱持强烈目标感的参与者,即使未必感受到享乐式的快乐感,却具有与减少压力反应和发炎作用相关的基因表现。他们的免疫系统不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把重心放在应付独自处理伤口时可能面对的细菌感染,而是改为准备对抗存在于群体生活中、透过各种社交连结所传播的病毒。他们的身体有能力分辨其中的差异。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基因层面发现心率变异性的表现其来有自:
能够感觉与他人的连结而动态式跳动回应的心脏,会产生一种能显著改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而感觉到孤立感的心脏只能僵化地依照独自的节奏跳动,从而导致心血管和呼吸健康不佳与其他疾病。


反思对成功的愿景时,或许可以将这些发现纳入考量。注意到某个欲望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欲望背后代表了什么渴望?这个欲望和我最深切的福祉一致吗?这个欲望能不能造福我身边的人,让我与他人建立连结?这个欲望在我的细胞里如何体现?它可能对我的身体、心理和情绪健康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影响?」

开始显化意图时,可能会面临自我怀疑、恐惧,或觉得自己像是个冒牌货。这是心智在面对未知的自然反应。当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况,就会被根植于恐惧中的潜意识习惯所束缚。对自己与世界的负面信念,限制了我们看见未来的可能性;透过限制我们对自己的想像,这些负面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能触及的欲望,并迫使我们妥协于实际上无足轻重的渴望,或是并非我们最想要的选择。
假如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是值得拥有某件事物,那继续渴望它将会非常痛苦


《精准显化六步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3 08:03 PM , Processed in 0.06718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