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管理]85% 的恐惧只是虚惊一场!焦虑时回想这 3 句话,帮你战胜内耗

[复制链接]

升级   85%

20

主题

21

帖子

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5
QQ
发表于 昨天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5% 的恐惧只是虚惊一场!焦虑时回想这 3 句话,帮你战胜内耗






如何才能破除焦虑,不再为还没发生的事情损耗自己呢?


首先,你要学会为焦虑命名,这是对你的焦虑进行管理的第一步。当我们无法给自己的焦虑命名时,对于焦虑,我们是缺乏情绪意识(Emotion knowledge)。情绪意识是指,我们能够识别当下体验和表达的情绪,并能认识到情绪的原因和后果,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到底知不知道所经历的情绪来源是什么。

对焦虑命名,便是要求我们能够明白,在众多焦虑体验中,最会引发我们焦虑的点到底在哪。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意识,就会更加陷入焦虑之中。情绪意识本身会激发一种「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主动、为之付出努力的一种情绪调节,它会引导我们接纳情绪,并且透过个人探索,为情绪寻找出路。

以失业焦虑为例,虽然仍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我们可以透过更细致的分析,将其拆解成更具体的焦虑点。失业焦虑可能被进一步拆解为经济焦虑:担心失业后无法负担生活开销,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自我怀疑焦虑:担心自己失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怀疑自己的价值;未来规画焦虑:担心未来发展受阻,令自己的职业生涯前功尽弃。


拆解埋藏心中的「焦虑情绪」


对于不同的焦虑点,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例如,针对经济焦虑,可以制订详细的预算计划,甚至找到主业外的收入,积极开源节流;针对自我怀疑焦虑,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职场筹码。针对未来规画焦虑,可以未雨绸缪,打造职业生涯备用计划,一旦出现无法逆转的不可抗力因素,可以做到心中有底。


将笼统的焦虑细化,不但可以降低焦虑的强度,更能使问题变得更加可控;透过积极的应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不论哪种焦虑,一旦它不再只是心头说不出、道不明的阴霾,反而能被你准确命名,那么它就如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勇敢说出伏地魔的名字,让你既有面对的方向,又有了战胜焦虑的勇气。其次,你可以使用三句话,作为面对焦虑的护身符:


第一句话:「我们绝大多数的焦虑,终归只是虚惊一场。」


试想,在至关重要的演讲前夕,你的心里剧场或许正上演著一幕幕忘言、失色的桥段;而当你满心欢喜的筹备著探索世界的旅程时,行囊中似乎已预先装满了遗失行李、错失航班的忧虑;甚至在静候一张体检报告的时间里,你也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勾勒出最不愿见到的画面。 然而,生活的真相却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焦虑,终归只是虚惊一场。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称之为「灾难性想像」(Catastrophic thinking),一种心灵的错觉,让你不自觉的放大未来挑战的阴暗面,其根源是内心的脆弱,或是往昔阴影的回响。它足以激起身体的警铃,让虚构的恐惧如同亲历,令人淹没在焦虑与恐慌之中。


值得欣慰的是,从灾难性想像中解脱出来并非难如登天。


心理学家汤玛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在1999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我们繁复的忧虑清单上,高达 85% 的恐惧仅仅是心灵的虚张声势,从未真正降临。甚至那 21% 化为现实的忧虑,大多以远比我们预设中以更为温和的面貌出现。

因此,当下次焦虑悄然侵袭时,回味「85%与21%」这两组数字,你会恍然大悟:「此刻困扰我的不过是些极小机率且过分悲观的设想。这些消极幻想不仅消耗著宝贵的精神能量,还暗暗侵蚀著自身的行动勇气和决策力。」 认识到这一点,便是向摆脱无谓焦虑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二句话:「如果站在10年的尺度、宇宙的尺度,这还是一件大事吗?」


你的焦虑,源于大脑习惯性的启用了一种微观审视的模式,这得益于它天生擅长在环境中,敏锐捕捉潜在威胁的能力。这样的机制曾帮助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规避危险以确保生存。

然而,步入现代社会,这份对威胁的高度警觉,反而令你无限放大了周遭的风险。 特别是当注意力无处安放时,那些被夸大的隐患便趁机填满你的思维空间,营造出一种四面楚歌的错觉,将你引向无力与消沉。

但这真的是周遭的真实写照吗?当然不是。焦虑的根源,其实是大脑的过度警觉、聚焦相互作用,将事物的风险无限放大,使其看似迫在眉睫、难以逾越。

正如透过望远镜看一头袭来的猛禽,仿佛成了庞然大物,带来紧迫的错觉。然而移开镜头、拉开视角,你会发现看似逼近的猛兽实则远在天边,对你构不成威胁。之前的压迫感,不过是你被即时视角所局限,忽视了现实中的安全距离。于是,一个简易却高效的策略浮出水面:面对焦虑,尝试后退一步,拓宽视野,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审视问题,那么这件事情还是很重要吗?


这种调整称为「心理距离策略」(Psychological distance)。


你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贴近,越易受影响;反之,距离越远,越能冷静、理智的分析,摆脱情绪的枷锁。

确实如此,当你将视角投射至 10 年后的未来再回溯今朝,会发现眼下困扰不过是生命长河中一抹几乎察觉不到的涟漪,甚至微小到不值一提。同样的,若你跳脱至星际宇宙(1992 年 2 月,人类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 64 亿公里外,拍摄下了著名的「暗淡蓝点」照片),从那里眺望地球,你会发现即便是承载我们全部悲喜的这颗星球,也不过是浩瀚宇宙中一抹暗淡蓝点。

当心灵的镜头拉远,那份曾紧攥不放的恐惧、缠绕心头的忧虑,便会现出它们的真面目—— 不过是心灵剧场中的错觉与虚影,是情绪迷雾中的泡影。


第三句话:「一困惑,迈步外出;一具体,入微见著;一行动,创变自来。」


如果令我们焦虑的事件,有很大的机率会成真,怎么办?这第三句话,就是最好的应对。它分成三个短语。


一困惑,迈步外出


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心灵的一次旅行。象征著从熟悉的环境和受限的思维模式中抽离。无论是步入自然的怀抱,还是简单的更换工作场景,甚至是心灵的短暂飞翔,都足以让新鲜的视角和灵感涌入。
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困扰,同时,观察他人的应对之道和最佳实践,很有可能为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灵感和新策略。

一具体,入微见著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将宏大的焦虑细化为一个个可触碰的任务,是转化焦虑为动力的秘诀。抽象的忧虑如同一团迷雾,遮蔽了前进的道路,但当你将之拆解为一件件具体事项时,迷雾便散去,路径变得清晰可见。正如将大型专案的压力化解为每日的工作清单,每完成一项,都是对焦虑的一次胜利宣言,让你离目标的完成更近一点。


一行动,创变自来


天下之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行动,是所有想法与计划的试金石,不仅能够直接缓解焦虑,更是在实践中开辟出创新的沃土。

当你身体力行的投入到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原先的设想与现实的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未曾预料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因为在行动中不断适应与学习,更是因为实践教会你如何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让创意的火花在挑战中熊熊燃烧。 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都是通往创新与自我超越的坚实步伐。

《允许一切发生的人最好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3 08:03 PM , Processed in 0.0690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