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陵村,去年11月的一天,杨明镇(音)听到小道消息:在他家的地里施工的建筑工人发现了一座古墓。 当晚,杨明镇与父亲和一名男性亲戚偷偷下到古墓里。古墓就位于村口外一片贫瘠的泥地里,而村子位于陕西省一个尘土飞扬的小山顶上。 第二天清晨,一名工人发现了杨明镇和另外两名男子的遗体。夜里的某个时候,那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墓坍塌,他们被活埋了。 村民们感到震惊。“他连邻居的胡萝卜都不敢偷,”62岁的村会计杨元胜(音)说起杨明镇时表示。“谁想到他不顾自己的名誉,冒险去盗墓?” 这就是盗墓的巨大诱惑——和危险。盗墓是一个古老的行当,但随着全球对中国文物的需求激增,这种现象迅速卷土重来。在一些中国文物的价格达到数千万美元的情况下,大批指望一夜暴富、或业余或专业的盗墓贼涌入中国乡村。 尽管难以得到准确的数字,但盗墓导致中国许多文化遗址遭到永久性的破坏。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通报了103起墓葬被盗和文物失窃案件。 专家认为,未被发现的案件更多。他们表示,中国每10座墓穴就有8座在古代或者现代遭过劫掠。 中国帝王文化遗产丰富的省份,如河南、陕西和山西,受影响尤其严重。 “河南几乎被挖空了,”写过多本盗墓题材的畅销书的倪方六说。“没有可盗的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对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政府——拥有所有古墓和地下文物的所有权——寻求通过立法、加强监督和给予上交文物者现金奖励来打击盗墓问题。 但官员称,这个问题太普遍,几乎不可能根除。 “就像美国的毒品问题,”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尽管政府禁止盗墓,但还是有很多人这么干。”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一副唐代皇后的石棺。中国政府在石棺被盗墓者私运出国后将它找回。 在3000多年里,中国的统治者和贵族坚持复杂的丧葬仪式,包括把日常用品和逝者埋在一起,供其往生后使用。随葬品可能无所不包,从玉盘和青铜器到漆盒和上釉陶俑,具体取决于逝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以及拥有的财富。 在中国,盗墓的历史或许同样悠久。在公元前2世纪,盗墓现象非常普遍,以至在公元前239年前后编写的中国经典着作《吕氏春秋》倡导实行节俭的丧葬,以防止盗墓贼。就连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据传也为了阻挡盗墓贼而设了一系列机关。着名的兵马俑就是守护秦始皇的。 直到多个世纪后的80年代,中国进入后毛泽东时代的开放时期,盗墓才又变得泛滥成灾。家族历代负责保护当地墓穴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为了给地铁隧道、公寓楼和公路网腾出地方,大片地区被挖得底朝天。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地成倍增加,考古遗址和不计其数的墓穴和历史文物得到发掘。 在此期间,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支撑下,很多中国人开始喜欢上了文物收藏,催生出一个新的中国藏家阶层。无论是在知识、热情还是购买力上,他们甚至堪比长期收藏中国古董的西方藏家。 随着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的爆发,赝品的数量也呈爆增之势。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猖獗,以至一些收藏家甚至开始悄悄寻找新近劫掠的文物,以避免买到赝品的风险。 对盗墓者而言,吸引力很明显:“一件秦汉时期的上等青铜器够你买个大房子,”倪方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