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美国的贸易争端正在继续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宣布从今年起分步骤地开放汽车市场,逐步取消外资股比制度。德国汽车专家表示,对汽车产业而言,此举意义重大。 周三(4月17日),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记者会时表示,目前中国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已基本开放,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实现全面开放。"全面开放的内容是,"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对这一新规可以作以下简单的解读:从今年起,外国投资者在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发动汽车领域入股不再受到上限的约束;对运输车辆和小轿车而言,取消入股限制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也就是在2022年全部限制都必须取消。 制造业市场的准入以及盗窃智力产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批评中国的两大要点,特朗普向中国出口产品课征惩罚性关税也是拿它们说事。现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开放对国际电动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特别利好的消息。埃森-杜伊斯堡大学汽车工业专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foeffer)说,这些企业,比如生产电动车的美国厂商特斯拉,便可以在中国不受合资企业束缚,按照自己的企业战略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因此,"对汽车企业而言,这是迈向未来的一大步。" 保护自己的工业,并不全错 自1994年以来,外国汽车生产商在中国不能独资建厂,而只能同当地伙伴建立合资公司,且外国公司在此占有的股份不得超过50%。德国政府一直批评中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不公平"。不过,杜登霍夫认为经济学中有"不成熟工业"这一术语,指的就是使用经济政策以及关税或者合资企业等措施保护本土工业。"中国曾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地进口高品质产品,而在本国还没有能力生产高质量产品,那么整个产业就会消失。由此可见,这是一把双刃剑,一个国家总想保护自己的工业,让它先建立起来。但一旦建立起来,它理应独立自主的存在。" 杜登霍夫对中国迄今实施的对本土汽车工业的保护政策表示可以部分理解,"也许可以更早地放开。但中国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非同一般,世界上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增长得如此稳健与迅速。由此,中国政府迄今的政策不可能是全盘错误的。" 提高国内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有人说,中国的新规出台得太晚了。杜登霍夫则认为,现在不是争吵是晚了3年或是晚了5年的时候。"重要的是,新规出台了,大家要考虑应怎样行动起来。"事实是,通过保护措施,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有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了竞争力。2017年中国品牌的轿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近44%。在电动汽车领域,德国的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和挪威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今年1季度,中国电动车销售量为14万2445辆,占总新车销售量的2%。 杜登霍夫表示,新规有助于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这将是一个筛选淘汰的过程。许多中国国企用通行的标准看并不是工业,而是国家行政部门,业务基本都是可靠的,没有风险。而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提高,因为国企必须学习自行研发汽车以及产品经销,否则在一个合资企业中,它们永远无法自立。这一过程不会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