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气候变迁」是严重的环保问题,我们也知道必须加以阻止,否则地球将发生大灾难。但有没有比较简单而明确的比喻或想像,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且能快速引起人们注意?
澳洲蒙纳许大学传媒研究讲师荷姆斯给了一个答桉:气候变迁造成地球暖化,热能以每秒4颗广岛原子弹的速度堆积,而且90%的热进入海里。 荷姆斯说,大家都知道气候变迁必须维持在摄氏正负2度之内,不然将造成毁灭冲击,而缓解气候变迁的方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这对国家领袖与人民而言都是艰困的抉择,说服大家面对气候变迁的危机,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气候变迁与海洋暖化比喻为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可以立刻吸引全球新闻媒体注意。那麽如果要用图像吸引人们注意,那些图像效果最大? 最近有一份这样的研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欧尼尔联合英、美、澳学者,观察人们对各国媒体呈现的气候变迁图像,是如何反应的。图像包括代表自然环境的珊瑚礁、暴风雪、森林火灾、破裂的地表与冰层,以及人为现象,如风车、马路大塞车、低水位的水库、冒烟的烟囱、汽油帮浦,还有政治领袖的照片。 研究者的目标是: 1.图像的突显性:是否突显气候变迁的重要性。 2.是否达到「赋权」或给予「自我胜任感」:让人感觉有能力对气候变迁采取任何行动。 结果显示,最具突显性的气候变迁图像依序是洪水、冰层、砍伐森林、北极熊、破裂的地表、珊瑚礁。在人为现象方面,依序是烟囱、塞车、温度图表。 至于给予「赋权」感觉的图像是太阳能板、风车、电动车。这些影像代表人类采取的行动:筛选能源,减低温室气体排放。 然而荷姆斯说,大体而言,气候变迁是一种无法图像化的改变过程。住在城市里的人是最后一个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因为他们离变化的自然环境很远。不过就算是乡下人对此也不会有太大感觉,因为大部分热能的转移都在海洋中。 所以为了让人们可以直接想像气候变迁的威力,原子弹成为更好的指涉对象。荷姆斯引述另一份研究,指出每天有相当于345600颗原子弹的热能被地球吸收,等于每秒4颗,而90%的热能进入海洋。(编译蔡致仁)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2 07:23 AM , Processed in 0.0439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