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目前在东亚得到缓和,却在欧美快速蔓延,短期内不会消失。这场"大流行"最终将如何结束?科学家们提过这五种可能性。 新冠疫情将如何结束?如果在一个月前提这个问题,传染病专家的预测中,"疫情得到控制"也是可能性之一。但随着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这种乐观场景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 方式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被扼制 早些时候,美国国立传染病基金会的主任William Schaffn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乐观地举例说,历史上与新冠病毒相近的SARS冠状病毒疫情就被彻底扑灭了。况且在中国、韩国等地,新冠疫情眼下也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3月4日,韩国士兵在首尔街道喷洒消毒液(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到了最近,流行病学家和病毒学家认为,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疫情已经发展到无法被彻底扼制的程度。此外,不同于SARS的是,轻症、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也可传播病毒,进一步加大了控制难度。 △疫情目前在东亚趋缓,欧洲成为新的疫情"震中"。(图片来源:businessinsider.com) 但这不意味着疫情较轻的地区放弃扼制疫情的努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3月9日曾指出:各国应对疫情不是"围堵"或"缓解"二择其一,而是应双管齐下,所有国家必须采取"全面混合战略"来控制当地疫情,各国控制疫情传播的工作也会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方式二:成为另一种"普通感冒" 病毒继续在人群中流行,但是在大量康复人群获得免疫力(群体免疫)后,病毒逐渐失去快速传播的特性。届时,新冠病毒可能最终被列为另一种普通感冒病毒,类似于人群中流行的229E和OC43等冠状病毒。虽然这种情况下,病毒会一直存在下去,但它或许将不再是"大流行"。 △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美国堪萨斯州赖利堡的军营医院被病患填满 哈佛大学的流行病学家Marc Lipsitch在今年2月曾做出预测:在一年内,全世界40%~70%的成年人会感染上新冠病毒。后来,他又将这一预测值下调为20%~60%,但即便是根据他最低的预测值,也意味着全球数百万人将死于新冠肺炎(根据目前的致死率)。Lipsitch表示,如果疫情得不到扼制,只能等50%以上的人群对病毒具有免疫力后才会最终趋缓。 △采取干预后疫情高峰延迟、时间增加(来源:"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 另一方面,康复者对新冠病毒有怎样的免疫力,目前其实尚不清楚。人们感染了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OC43或HKU1后,对病毒的免疫不足一年;但SARS康复者的免疫时间则会更长。 方式三:病毒传播在夏季减弱 3月9日,在线预印平台SSRN发布了一篇论文(尚未经同行评议),其作者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气温和纬度特征,预测了新冠肺炎潜在的季节性。 不过,这是不是巧合?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出现在冬季的新冠病毒在温暖气候下会被削弱。论文作者强调,尽管疫情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但直接原因尚未得到证实。"预测是推测性的,必须极其谨慎地加以考虑。" 方式四:长期存在于自然界 舒跃龙还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即病毒不仅在人群中流行,而且可以跨种传播到其它动物,从而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 △病毒的动物源头尚没有确认,潜在的威胁还存在(图片来源:pixabay) 曾经肆虐美洲的寨卡病毒在人群获得群体免疫后逐渐消失了。但美国疾控中心发现,携带寨卡病毒的蚊子仍然存在于野外,随时可能再次引发寨卡疫情。 方式五:疫苗或药物疗法问世 舒跃龙认为,无论病毒特性如何,全球应该团结起来,通过围堵和缓疫的各种防控措施,拖延病毒流行,降低流行高峰,从而减少对医疗系统的冲击,为疫苗药物的研发争取时间。同时,我们要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从而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3月16日,医生将实验性的新冠疫苗 "mRNA-1273" 注射给第一位志愿者Jennifer Haller。这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人体试验,避开了通常会进行的步骤:确保疫苗可以触发动物的免疫反应(图片来源:abc.net.au) 虽然一年之后疫情会如何发展还无法判断,但相关的科研努力不会白费。历史上流行的H1N1等流感病毒,如今都有疫苗;而在多次埃博拉疫情中发展出的相关抗病毒药物,也为延缓2014年埃博拉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20 03:13 PM , Processed in 0.0551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