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与中国关系持续对峙,“新冷战”(new cold war)一词油然而生,尽管现今的美中关系确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抗衡的状态有些相似,不过学者认为,以新冷战形容当前的美中关系并不适当,甚至危险。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国际历史学教授佩罗(Mario Del Pero)在《卫报》(The Guardian)刊文指出,与昔日的美苏冷战进行类比,不仅会模煳美中关系的独特性,也会错误解读历史,并以下列3个论点分析为何美中关系并非“新冷战”。 意识形态对抗 首先,1950年代的美苏冷战指的是不同的主义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冲突,具备两种版本的历史、历史过程,以及两种现代化的模式,冷战最终结果就是某一种意识形态必定胜出,争的是一种理念,例如前苏联的灭亡。 当时,美国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意味着大众消费、高生产力、高薪资和自由;苏联的社会主义则代表免费教育及医疗保健、完全平等的机会和手段,以及工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不过,美苏皆各自体现并依赖一种工业现代化的形式,无论是美国福特(Ford)的Highland Park汽车工厂,或是苏联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乌拉尔马什(Uralmash)重型机器制造工厂,都是典型的象征。 佩罗指出,虽然美苏的模式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化却助长了双方之间的竞争。 当前美中关系绝对无法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进行类比。 涉及地缘政治 其次,美苏冷战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两个超级强权进行国际竞争的同时,展现各自现代化的模式。 冷战期间,美苏各自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及华沙公约组织(Warsaw Pact),各率集团相抗衡。 不过当时双方角力的地点主要位于欧洲,最终也是在欧洲画下句点,由于现今的美中关系并非以欧洲为中心,难以进行比较。
全球化影响 第三,全球化改变了当代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冷战是起因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最初缺乏相互认识,拒绝接受对方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和普世主义的主张,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落幕后的最初几年,美国与苏联之间缺乏互动。 直到1960年代,核武发展到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阶段,凸显美苏共同存在的脆弱性,双方态度才有所转变,并且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接触。 然而,无论选择以贸易量、信用贷款和一般贷款、文化及教育交流等方面进行比较,昔日美苏冷战时期与现今美中关系的状况皆存着大幅差距。 探究历史不宜从简 过去50年以来,人们见证了全球化的过程,这样的发展经常将美中关系置于中心位置,两国间的互动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带动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企业将其部分产能在中国设厂并进行投资,随后中国亦在美国及世界各地投资。美国市场能够大量吸收中国生产的耐用品、中国愿意囤积美元及美国国库证券,以此补贴美国的消费。另外,美国校园存在逾百万名中国学生。 这样相互依存的方式定义了现存的美中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此份联系的特殊性,目前的美中关系是对抗中仍有合作,若称G2(Great 2)对抗差可拟,但绝对与冷战毫无关系。 佩罗强调,研究及比较历史应避免采取过度简化、二分法的方式,应该从复杂的议题或政治层面着手。若是将美中间的竞争、紧张局势为了方便通称“新冷战”,反而会看不清美中关系的历史独特性与特殊性,更甭提不求甚解的部分中国学者、以及人云亦云、追求流行的媒体工作者了。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1-23 08:31 PM , Processed in 0.0455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