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谁能走过红尘不留半点愁? 近日抱恙,留家静养。哪儿也不能去了。“赏心乐事谁家院”与我无关。幸好,知交徐镭托外子送来一盆仙人掌花。嫣红的花蕾幽幽静放,碧绿滴翠默默扩张,丝毫没有那种张牙舞爪的霸道,只予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美好。瞬间满心欢喜,谢意满溢。心中涌起经常想起的一句话: 有好朋友真好。 我和徐镭的交往,是偶然也属必然。茫茫人海,擦肩而过时看见彼此一些温情又深沉的文字,停下来稍微琢磨琢磨,嗯,有意思。那些文字犹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在彼此心田流淌开了。 我这个人较懒,除了写稿不太会写其它东西,但情不自禁地执笔与她讨论写作的得失、喜乐和如何可以写好一篇文章,真诚评论她的作品。她十分地欢喜鼓舞,一来二往地交流出不少写作心得,感受。之间的这种交流,让我们仿佛重回校园成为文学系一个正努力着的学生。 ![]() 我们只见过一次面。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交往只靠彼此写信。就是在稿纸上用钢笔、圆珠笔或铅笔写字,用橡皮或涂改液修擦,然后装进信封的那种古老方式。这是一颗纯净的心遇上了另一颗天真的心。 我甚是喜爱徐镭的文字。她的每封信犹如一篇篇文字优美的上佳小品,很耐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并不热烈,它是安静的。有一些温度、有一份深情和一种深沉的力量。最难得的是她的思想与文字没有掉进书袋,不见锈迹。 甚至所写的书评,也深藏深度的专业知识,极具另类的评论风格。事实上,从事文学、艺术的人,除了后天不懈的努力,无可否认是必须具有天份、才气。看徐镭的作品,正看出她于写作方面的确才气横溢。最难得的是她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落笔,既不雕琢也不舞弄文字,而是意到笔到,自然流露且有锋芒。 她酷爱写作。工作之余,挥笔不掇,累积了不少好作品:小说、诗、随笔、人物特写、读书笔记、散文济济一堂。犹记得初读她的那些文字,犹如一股清泉,亮在眼前。多伦多写作界高手如云,已经在文坛取得不少成就、奖项的有前辈孙博、张翎、姚船、李彦等名家,徐镭可说是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看过她一篇“ 守住我心灵的家园”。 她“不擅长热闹,很少聚堆儿,没有招架人来人往的能力”, 慕名投入多市一个讨论红楼梦和昆德拉的群组里。她说不觉得有进步有收益,人们多在社交和晒生活,而自己躲在那里,不说一句话,还不走,有种偷窥的感觉,这不好。没有几天,撒开腿快溜了。我拍掌大笑,就如看见马克吐温的幽默小品一样。她仍年轻,还是天真的哩,我就不会抱幻想挤进去看。 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和风格,予人能于芸芸众生之中一眼把你认出来。徐镭认为我的文字是美的,有种古典美-湿润、伤感、朦胧、情深意长。。。。。。其实,这些话可回赠她,她的文字恰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且脚踩泥土,不染垢,文字坚实且带着一股仙气。 喜欢她文字中那种柔声的倾诉 回味那些引起我沉思的文字 动情她的泣血深情 欣赏她小说的精致和悲悯情怀 心悦她的书评 书评 “心的历程,读‘心归何处,一个媒体人眼中的华人社会“中,她写道:读完黄学昆先生“心在何方--媒体人眼中的加拿大华人社会”的最后一章 “ 归家之路在何方”, 轻轻合上书,不禁再次细细打量它:乳黄色的封面,中央是一幅世界地图的剪影。雪压枝头的枫树弯在封顶,远处苍松下掩映着的是房舍还是墓园?深情而冷峻, 朦胧而神秘,像一张藏着岁月故事的黑白老照片。 她说,我是被这个书名吸引,去找的这本书来读。我被来加拿大拓荒的祖先的故事吸引-华工修铁路,人头税,踏上加国的土地,和妻儿一别几十年。。。。。。太沉重、太黑暗。这份沉和暗像块磁石,让人驻足,喘息,深深凝视,内心波澜起伏。书评实际是读着读着的读后感。 画评带我走进桦树林 她写道:“他的桦树林是浪漫的, 很浪漫。这种浪漫体现在很多方面。 用色上,他使用的紫色把画家那颗温暖的心与林子融合在一起。紫色的天空陪衬着那些左倾着、 右斜着,颗颗站姿不同的桦树。 树干也是紫色的。 曼妙紫色的使用让这些静止的树摇曳起来。连着空气也甜了。画者的感情是丰沛的。细细望进去, 犹如望向梵高的星空“ 万千岁月如一梦,只缘此身在梦中。午夜梦回,回忆总像一杯苦酒,虽无耐亦常于深宵品味。在人生列车上,谁没有爱过、痛过、挣扎过,但身在异乡又何妨,何处无风、何处无月、何处无芳华。正如我在人生列车上相遇的很多好友,如徐镭。我感悟不管知音是不是凤毛麟角,知音还是要寻找的,知音还是能遇到的。遇见知音,你便遇见神性的灵魂。灵魂与灵魂的相碰是曼妙的。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16 06:58 PM , Processed in 0.0460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