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应该都被一个, 特大消息刷屏了: 日本核监管机构官宣: 正式批准核废水排放! ![]() 对,就是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 并引发海啸; 位于日本福岛工业区的核电站, 受地震和海啸影响, 泄漏到反应堆的氢气, 和空气发生反应产生爆炸, 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核电站外部。 ?甚至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 反应堆安全壳内的辐射量, 一度高达每小时530希沃特, 日本研发机器人进入辐射最高的区域工作, 支撑不到2小时就彻底损坏。??? 而最要命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院内, 共储存了大约112万吨, 含放射性氚的污染水。 这一数字还在以, 每年5万至8万吨的速度增加。 照这个速度泄露,到2022年夏天时, 福岛核电站会出现, 污染水存放空间不足的难题。 ![]() 所以,日本政府拟决定在2022年, 先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 120万吨核废水倒入太平洋。 ![]() 于是,去年4月13日, 日本政府内阁正式投票, 通过了排放核废水入海的计划, 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而今年,核废水的储水箱估计已经到达了极限, 现在官方的核监管机构批准, 又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 而我们所在的温哥华, 就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西南部太平洋沿岸! ![]() 有专家模拟了核废水, 在海中扩散后的效果↓↓↓ 考虑到洋流的方向, 最刚开始的时候, 污染的还是日本东边的海域; 但大海是相连的, 一年左右,中国周边海域也被波及, 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 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全球海洋无一幸免 ![]() 之所以日本选择把核废水排入太平洋,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日本东岸有日本暖流, 它会源源不断把日本东岸排泄的污水, 向北太平洋输送, 汇入北太平洋暖流, 到达北美西海岸。 ![]() 来到北美洲西海岸之后, 混杂着核废水的洋流, 接下来会顺着阿拉斯加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等, 在整个北太平洋循环, 逐渐被稀释; ![]() 沿岸国家和地区有十余个,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量, 在10亿左右。 ![]() 大温的小伙伴们感受一下, 红点处为福岛,线条 1 表示日本暖流, 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温哥华, 完全遭殃没得跑了…… ![]() 其实,早在2015年的时候, 各大本地媒体就爆出, 加拿大三文鱼首次检测到放射性元素。 ![]() 加拿大卫生部也已检测到, 本国辐射水平有所增加。 而发现放射性物质, 维多利亚大学海洋学专家Jay Cullen, 也在新闻中再次宣布,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灾难发生以来, 太平洋加拿大海域, 已达到最高核污染水平。 ![]() 这位专家直接爆出: 2012年6月,北太平洋海域, 首次发现福岛核污染物质, 直到2015年和2016年, BC省附近海域的核污染水平, 达到最高级别。 2015年2月,Cullen和其他科学家们, 就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鱼身上, 检测到了铯-134放射元素, 首次证明日本福岛核污染, 已扩散至北美地区——也就是说, 从事故发生后的四年时间内, 福岛核事故影响已经贯穿了整个太平洋。 ![]() 可就是这样,日本第92任首相麻生太郎, 早前曾公开表示:“ 无论如何,已经决定要排往大海了, 因为那个水(核废水)喝了也没事。” ![]() 而加拿大卫生部门也表示, 加拿大人受到的辐射水平相当低, 不会对自身健康构成风险—— “这么说吧,从蒙特利尔到温哥华的航班, 大约是5个小时,这5个小时里, 乘客所受的辐射大概是, 日本核辐射对加拿大人影响的5万倍”。 ![]() 维多利亚大学专家也安慰道: “我们现在看到的福岛相关污染水平, 与1970年代的水平相似, 预计该污染水平, 将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进一步下降”。 北太平洋海域的核污染水平, 还达不到对海洋生物, 或人类生命构成重大威胁的级别。 虽然数据比福岛核灾前的污染, 比例上升了300%, 但与加拿大卫生部辐射防护局, 确定的每平方米饮用水限值—— 10,000 Bq相比, InFORM所检测出的结果仍是“极低”。 ![]() 加拿大卫生部甚至发表了一份在线声明称, “日本核辐射到达加拿大的辐射量很小, 不会对加拿大人构成任何健康风险”, 为此,卫生部还将每日都进行的, 辐射水平报告回滚为周报模式。 在连续几周核辐射水平下降后, 美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将针对雨水、饮用水和牛奶的辐射采样, 计划减少为3个月一次。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17 03:04 AM , Processed in 0.0442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