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造芯热终于进入了塌房加烂尾阶段,被业内尊称为“大基金”的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出事了。 ![]() 至于造芯,赵掌门也是房地产思维的“买买买”,大举并购,豪掷千金,有模有样。可是,被冷眼旁观的郭台铭暗讽“不过是个炒股票的投资者”。 以造芯为名,在房地产拳打脚踢的“股票投资者”并不是赵伟国一家,赵伟国也不是“资本红利、土地红利、产业政策红利”一芯三吃的原创者。业内老字号的“国家队”早有先例,此处省略一千字,但要说明的是,不是华为。这等好事,华为不配。 中国社会什么事都要分三六九等,商业也是如此。造芯的科技企业无疑是最高等的,而房地产企业是最不受待见的。但是,赵伟国们并没有这样崇高的自觉。造芯行业的真相,让人情何以堪? 赵伟国的“失联”和大基金出事,是否有直接关系,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和房地产调控有关。如果不是房地产调控导致紫光的地产板块崩塌,资金链断裂,紫光集团“一芯三吃”的饕餮盛宴还会继续。打房地产,造芯的塌房,算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吗? 至于紫光集团和大基金之间的关系,是实锤的,几百亿资金的投资都是真金白银。紫光集团和大基金都是资本市场“造芯泡沫”的大镰刀,更是洗不白的。一芯三吃,杯盘狼藉。 02 他们造芯,和“卡脖子”无关 或许有人不解,紫光不是号称“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吗?每年财报都是造芯多少多少,在市场上占有多少份额,白纸黑字能有假吗? 这些当然不假,但是此造芯不是彼造芯。中低端芯片的制造在技术上不存在“卡脖子”的障碍,本来就能造。只不过和所有国际产业分工一样,别人制造技术更完善、成本更低,所以用进口的。 紫光从来没有造出过可以解决所谓卡脖子问题的高端芯片,一颗都没有。其实,紫光大规模并购的造芯路径就可以想到这一结果,你能买的海外企业都和“卡脖子”无关。要是不差钱的买买买能解决问题,干脆把阿斯麦尔、台积电买回来就是了。 芯片行业是高度细分的复杂行业,金字塔塔尖的“卡脖子”被拿来制造热点,紫光们真正造的,都是那些不存在技术替代必要的中低端芯片。紫光之流所谓“最大”,是套着科技神话的产能堆砌,对“卡脖子”焦虑综合征就是个安慰剂。 ![]() 最近一波热炒的电动车“芯片荒”,就和技术“卡脖子”没有一毛钱关系。2020年电动车芯片还处于积压状态,只是主力生产厂商对全球市场的复苏预期不充分,没有充分释放产能,造成了供应缺口。国内“造车新势力”比海外同行更倒霉的地方是,芯片堆在上海的仓库里拿不到,咫尺天涯,是谁卡脖子的? 所以,紫光的“国内最大”、格力的“年产一千万颗芯片”都是真的——是真的和卡脖子无关。 而芯片产业“国内最强”企业,就更扑朔迷离了。曾经高光的“7纳米希望之光”武汉弘芯,开局满手王炸,结局一片凄凉。 2017年11月,武汉弘芯在武汉东西湖区成立,锁定14纳米以及7纳米以下先进逻辑芯片和系统集成,当时宣称总投资人民币1280亿元。2019年底盛大举行了“国内唯一能生产7纳米芯片”的核心设备阿斯麦尔(ASML)光刻机的进厂仪式。为一台进口设备搞那么大阵仗,场子是拉足了。 可是,后面的进程让人大跌眼镜。先是因拖欠工程款,300多亩的土地使用权被查封——统共600亩的厂子被封了一半。也不知道这千亿投资连个建筑工程费都得拖欠呢? 2020年初“开箱”一看,号称3560台套设备装机上线,实际上只装了300多套。几百号员工无事可干,读文件、写PPT混日子。疫情冲击是完美理由,可是复工后,武汉弘芯也没啥动静,说得过去吗?病毒可背不了那么大的锅。 武汉弘芯后来的曲曲折折、扑朔迷离,就更是雾里看花了。 连那台隆重仪式开过光的7纳米神机也不知怎么个着落,据说是被债权方查封了,匪夷所思。总之,“国内最强”、“7纳米之王”的烂尾,有太多谜团有待解释,涉及的资金损失有官方数据,2000亿。这是“全民造芯”的一朵小浪花。 大基金牵头,从银行到地方政府再到各大企业,“全民造芯”运动数千亿、上万亿的钱烧进去了,小小芯片竟然成了个天大的漏勺。 这的确需要反思,而且是从根子上反思。 03 造芯的终极规则是合作,不是对抗 很多人强调“只有少数科技强国可以独立自主造芯”,这话鸡血效果很足。但是,这是一碗毒鸡血。因为说到底,芯片产业是国际技术合作、产业体系分工的成果。 按照“全国产”的标准,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造芯,美国不行,阿斯麦尔的老家荷兰也不行。 姑且不说整个芯片产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庞大布局,单说核心设备的光刻机,就不是哪个国家所能垄断的。 荷兰ASML的7nmEUV光刻机,光源技术是美国的,光学部件是美国的,原材料来自日本等国,10万个零部件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主要工业国家,最后荷兰以高端组装技术造出整机。 10万个零部件的生产,是各国企业都拿出了绝活才有了最后成品的“神机”。你看到的是最后的整机,你看不到的是各国几十年积累的科技力量、资金投入。这样的技术积累,靠烧钱就能烧出来? 技术积累的背后还有人才积累,更不是烧钱的问题。高端技术人员培养则是科研、教育体系的长期建设。 在这个全球化高科技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时代最前沿的科技研发,更不用说短短数年、十几年就实现“追赶”。 “全民”VS“全球”,是一场赢不了的比赛,因为这场“比赛”本来就不是造芯狂热爱好者想象的那样,规则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 造芯确实涉及中美科技竞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芯片产业的本质——全球技术合作和产业分工的深度融合。 对中美两国而言,产业逻辑都不会因为一厢情愿的狂热竞争意识而改变。实际上,美国在高端芯片出口上的“卡脖子”能力,也是有限的。荷兰阿斯麦尔、日本尼康等芯片产业巨头,都拒绝过美国政府过分的要求。她们需要中国市场,也需要中国的产业支持。 归根结底,繁荣的中国市场吸引力才是中国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稳固地位,是中国全球地位的立脚点。如果失去了市场繁荣、脱离了全球经济体系,便意味着战略上的落后。 陷入了自闭孤立,造芯成功又如何?全球科技高速发展,迭代速度肉眼可见。这边用尽洪荒之力造出了芯,外边可能已经完成了新一轮技术升级。科技差距不会因此缩小,反而持续放大了。苏联闭门造车的科技发展模式,就是前车之鉴。 是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体系,争取在优势领域寻求突破;还是定位于“追赶者”,亦步亦趋地追逐人家的影子。哪个才是明智的选择?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7 04:50 AM , Processed in 0.1250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