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热闹的地儿,当属戛纳了。 时隔三年,内娱明星重回戛纳红毯。 搭配网友的精准吐槽,看点十足。 ![]() 作为明星们的斗艳台,戛纳红毯上演过不计其数的名场面。 今年也不例外。 巩皇气场依旧。 ![]() 张雨绮扔项链。 ![]() 高叶礼服开线。 ![]() 当然,最惹眼的还是范冰冰。 五年后回归戛纳红毯,话题度依旧。 网友戏称,曾经的“毯星鼻祖”,如今的“冰妃回宫”。 ![]() 确实,真追溯起来,正是范冰冰开启了内娱的“戛纳红毯热”。 但红毯上的热闹,却与华语电影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片红毯,见证了太多。 索性咱们就借此回顾那些年戛纳红毯上的名场面。 看看这些年,时间到底改变了什么。 说起戛纳红毯名场面,绕不开范冰冰的“龙袍装”。 2010年,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首映礼上,主演之一的范冰冰身穿一身“龙袍礼服”亮相,引发轰动。 范冰冰首次登上戛纳红毯,就掀起了海量讨论。 红毯上,主办方叫错名字的乌龙还未散去。 红毯外,“博出位”的质疑就已铺天盖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秦海璐的一条微博评价。“嗯,这点野心都穿身上了,够坦白” ![]() ![]() 而后范冰冰正面回应,又让火药味升级。 “那是她的野心,不是我的” “我的龙袍你未必敢穿” 彼时微博刚刚兴起,明星全员活人。 娱乐圈风气云涌,有事是真的硬刚。 ![]() 也是从那年起,戛纳红毯成了内娱必争之地。 当然,也催生出了更多抓马话题和一言难尽的名场面。 甚至造出了一个专有名词,毯星。 2015年,张馨予戛纳花棉袄礼服造型被全网嘲,接着又被曝“自费20万走红毯”。 加之范冰冰同年虽应品牌邀约参加戛纳,但已连续几年没有作品入围。 二人一起被嘲“毯星”,还掀起了一波相关骂战。 ![]() 同时,越来越多内娱明星向戛纳发起攻势。 也都在红毯上留下了让人啼笑皆非的表现。 “张雨绮走红毯飞吻八次”“马苏红毯上被驱赶”“王丽坤红毯走了九分钟”…… 电影节不聊电影,反倒让“嘲毯星”成了传统项目。 也正因如此,每年戛纳开幕红毯之际,也是广大群众围观吃瓜之时。 到场明星们的红毯资格、待遇、作品都被逐一质疑。 就像今年,蒋梦婕回应红毯造型争议,却被问“你的作品呢”。 贾乃亮则在直播间晒出品牌邀请函,就差把戛纳上链接了。 ![]() 但在此之外,鱼叔也注意到了一些新现象。 嘲毯星,并没有从前那样来得猛烈了。 反倒是涌现出不少维护的声音。 不少人认为,品牌邀约本来也是正当渠道,没什么可嘲的。 巩俐此次也是受品牌邀约而来。 在这个前提下,“毯星”一词的贬义被冲淡了。 取而代之的,是在“毯星”内部,比拼待遇规格。 甚至细致到了有无专车接送、红毯清场、主席接待、外媒报道等等具体项目。 ![]() 注:表格信息为粉丝制作,内容不准确 然而,其中不乏过度夸大、信息不实等问题。 说白了,只是为了完成一场饭圈式的“拉踩”。 于是,鱼叔刷到了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 巩俐被嘲“没作品”“假清场”。 连带被网友挖出了多年前的采访发言,指其曾经批判毯星,现在也变成了毯星。 就连参赛作品《河边的错误》的主演朱一龙,也未能幸免于难。 一张动图中,他和导演魏书钧向摄影师挥手。 结果被网友发现了嘲点,“没人拍”“好尴尬”。 ![]() ![]() 一边给“毯星 ”正名。 一边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给有作品的演员挑刺。 知道的是戛纳电影节红毯。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微博之夜”。 此刻的戛纳红毯,上演着熟悉的内娱式荒诞。 曾经“正常”的戛纳红毯,是怎样的? 鱼叔越发怀念起,华语电影在戛纳的真·名场面。 如今看来,恍如隔世。 30年前,《霸王别姬》在戛纳斩获金棕榈。 是华语电影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该奖。 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在海滩上留下了一组经典影像。 每年戛纳,这组“名场面”都会被用来忆昔讽今。 ![]() ![]() 《霸王别姬》剧组走在戛纳红毯之上,主创们并肩向前。 没有凹造型,也无人夸张博出位。 巩俐的衬衫,随意购自戛纳街头。没有华贵的珠宝,只戴了一对塑料耳环。 但电影本身,已经够份量成为最大的焦点。 ![]() ![]() 这不是巩俐第一次来戛纳。 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开始发力。 成就了一批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 《红高粱》《菊豆》,就已经让巩俐两度来到戛纳。 ![]() ![]() 而《霸王别姬》之后,巩俐又带着《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风月》等作品数次登上红毯。 大方展示旗袍风姿,让国际影坛领略中式之美。 ![]() 最佳影片之外,还有最佳导演。 1997年,《春光乍泄》让王家卫成为戛纳首个华人最佳导演。 千禧年的戛纳,华语电影更是风光。 姜文的《鬼子来了》拿到评审团大奖。 杨德昌凭《一一》斩获最佳导演。 《花样年华》助梁朝伟夺得影帝。 但当时,剧组的红毯走得相当朴素,与如今的画风截然不同。 ![]() 2004年,《2046》入选戛纳,张曼玉甚至穿着背心和人字拖毯后亮相。 吃着棒棒糖接受采访,英法文切换回答,休闲得像来度假。 那年,她凭借另一部作品《清洁》成了戛纳首位华人影后。 ![]() 现在看来,那时似乎无人执着妆发造型。 纵然星光璀璨,但重点还在电影本身。 更没有“毯星”一说。 毕竟,那时的明星,是在为红毯增添星光。 而并非本末倒置,把红毯当成给自己贴金的工具。 那么,戛纳红毯到底为什么变了味?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首先,便是当时特定的时间节点。 2010年, 传播媒介更迭, 正是个人社交媒体起步初期。 明星与大众的交流方式发生巨变。 旧时的作品为王在资本考量前失效,足够的话题和曝光成为身价新砝码。 那时虽无流量之说,但却有流量之实。 这从范冰冰凭借 “龙袍装”引发国内外的爆炸性讨论就可窥得一二。 “黑红也是红”,自然催生了“毯星”群体。 ![]() 但根本上,还是华语电影的衰微。 “毯星”靠造型博出位背后,确实是无作品可依的悲哀。 除了本身演技的因素,可选择项的匮乏也是主因。 内地电影市场化转型之后,电影的商业性比重增加。 虽类型数量增加,但探索性表达性的优作减少,而这也与戛纳电影节竞赛作品要求也有错位。 2016年,华语电影二十年来第一次零入围。 当时,不仅激起了业内的讨论,主流媒体也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电影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的失衡。 贾樟柯直言:导演断代,制作急功近利,艺术性下降。 如今看来,竟还适用。 来源:新华社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产片出国参赛严格受限。 前几年还多次出现已经入围国际电影节,却临时无法放映的情形。 中国电影的开放性在下降。 加之疫情影响, 去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华人面孔只有汤唯。 但参赛作品却是韩国电影。 华语电影式微的同时,又见证着韩国电影的崛起。 ![]() 没有作品可拼,就拼红毯话题度。 这似乎也成了一种正在被接受的“摆烂”。 由此来看,毯星确实是集体“洗白 ”了。 而这种“洗白”映射的是内娱的悲哀。 更无奈的是,娱乐至死的气氛,进一步淹没了本就弱势的华语电影。 别忘了,今年戛纳电影节,除了争奇斗艳的“毯星”。 还有数量虽不多但风格、题材多元化的入围作品: 记录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态的《青春》; 改编自余华小说,围绕谋杀案展开的《河边的错误》; 女性编导,双女主设定,聚焦女性题材的《小白船》…… ![]() 戛纳不是唯一的终点,红毯也不是最终目的。 即便喧闹不止,也仍有创作者在坚持创作。 而他们,才需要更多目光。 ![]() 全文完。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5-1 06:20 PM , Processed in 0.0443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