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转移资产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潘石屹说是投资,用公司的名义去美国买点物业,再把物业卖给个人,钱就出去了。 贾跃亭说是信托,用孩子的名义在美国建一只家族基金,封存期20年,FBI来了都无法没收。 许家印说是分红,利用香港的便利,把恒大的分红变成港元,直接汇到加拿大。 把人民币变成艺术品,再以办展览的名义把艺术品送到国外,这钱就出去了。 从2014年开始,严陆根打着办“国际艺术节”的名义,用了4年时间分批向国外转移了20亿资产,并办了移民,拿到了欧洲塞浦路斯的国籍。 当严陆根迫不及待地飞往美国,准备颐养天年时,却赶上了疫情。别人劝他回国避一避,他坚信美国医疗先进,疫情没那么严重。 结果2022年,在纽约神秘暴毙,年仅67岁。家人没透露具体死因,但很多人怀疑和病毒相关。 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他究竟是如何利用艺术品转移资产的。 在南京,提起“严陆根”,很多南京人不知道是谁,但要提到他开发的百家湖小区,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严陆根出生于南京,准确地说是南京江宁人。在“撤县建区”之前,江宁区还叫江宁县时,江宁人与南京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大部分江宁人拿的是农业户口,享受不到南京人的市民待遇。 在江宁区发展过程中,严陆根起到了关键作用。 严陆根原本是一名记者,在人均只上过“扫盲班”的江宁县,他算个文化人,在20世纪80年代写了一组江宁乡镇企业家的报道,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在采访乡镇企业家的过程中,严陆根耳濡目染了不少经商之道。看着这些没文化、仅凭胆子大就发了财的“土豪”,他非常不服气。“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读书无用论等想法渐渐占据了上风。 1992年,江宁县“撤县设区”,成为南京市重点开发区域。严陆根立刻辞去了公职,在企业家朋友的帮衬下,开了一家建筑公司,投身商海。 现在江宁区的房价高达两三万/平方米,但那时就是个大农村,土地便宜得要死,几百块一亩。 小区盖好了,怎么吸引南京人来买呢?毕竟百家湖距离主城区有十几公里远。一是靠低价,主城的房子三四千,百家湖卖三四百;二是靠广告。 当过记者的严陆根太熟做广告了,他亲自给小区写了一段广告词叫“玩在玄武湖,住在百家湖”,一下子把百家湖这个野湖提到了和玄武湖一样的地位。 1993年—2013年,严陆根靠不停地开发百家湖,赚得盆满钵满。据他自己说靠卖百家湖的房子赚了30个亿,也算南京本土房企中的一个小霸王了。 卖画有卖房子赚钱吗?当然没有。何况是2014年,全国楼市正火的时候。 对于转型,严陆根解释说:百家湖一年的销售额仅100个亿。江宁区的地价又被外来的地产商炒到了几十个亿一块,自己没有资本和大的地产商竞争,所以转行做艺术品。 这句话半真半假,真的是他无力与恒大、万科等大地产商抗衡;假的是他做艺术品不是为了转型,是为了转移。 那几年,严陆根疯狂地在全球扫货,欧洲、美国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买了毕加索、罗丹、鲁本斯、莫奈、摩尔等100多位外国大师的作品,单是毕加索的油画就买了50幅。 严陆根搞收藏有个习惯:他只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卖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而且从欧美买回来的艺术品也不入关,只在保税仓储存,想转移到哪儿都很方便。 明眼人应该能看出他的小心思,这些举动都是在转移资产。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外流通性强,不愁卖;国内的作品,在国外卖不动,需要在国内清仓。 那几年,为了尽快把人民币换成艺术品,严陆根过上了“王多鱼”的生活,天天愁怎么花钱。甚至看到一个欧洲城堡,几百年的老城堡,不通水、不通电的城堡,他也要买。美其名曰:收藏古建筑。 为了掩盖转移资产的事实,严陆根还在南京办了个“国际艺术节”,打着艺术节的名义疯狂向海外汇款买画,并宣传自己是“把毕加索带回南京的人”。 毕加索来没来南京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他的钱全通过艺术品转移走了。 2014年—2017年,3年花了15亿买艺术品,转移走了15亿的资金。 为了把最后一点钱转走,严陆根也不想演了,直接让百家湖的员工用个人名义向国外汇款。因为普通人每年有5万美元的兑换额度。 严陆根先把等价人民币给员工,用他们的名义换成5万美元,再打到指定的海外账户。 我问参与此事的员工:为什么不拿着钱消失呢?给他换什么? 员工答:你当老板傻啊,他派保安和会计全程跟着我们。 最后一次,在国内看到严陆根的消息是2019年,此时他已经是塞浦路斯公民了。 他很得意地和记者说:准备在塞浦路斯投资一个艺术园,邀请全球最好的艺术家入驻,每年创作200幅艺术精品。 之后,严陆根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了消息。直到2022年,被曝出死在了纽约,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早“润”了啊!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9 09:44 AM , Processed in 0.0473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