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的时候有一个,就是财政部跟美方特别提到: 这是今年第三次这么说,前两次分别是: 一、3月初两会上, 二、3月底中国发展论坛后, 频率有点高,场合也很隆重。再加上期待的经济的 而观察这三次的场合、对象、说话主体,不难发现,三次提及分别代表改革的: 前两个我跟粉丝已经说过很多了,今天重点讲讲最后这个。 今天的很多社会问题,其实早在三十年前的财税改革时就 资料图 1994年以前,财政体制叫“大包干”,每个省自己选择包干方式跟中央一开始还搞得不错,但后来越走越歪,各地想着法儿给中央,陷入的怪圈。 几年下来,结果就是:。甚至出现了的闹剧。 高层一看,这绝对不行,,那还在哪里?! 因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横空出世,最重要的就两条: 中央拿走地方,比如增值税的75%归中央(原本是100%归地方)。 不管地方够不够钱,都必须交给中央,中央看情况给你们。 好处很明显:中央也重新确立了,也强了。 这对后来我们建设国防、国家重大项目和应对经济危机、汶川地震等大冲击提供了强大。 坏处也很明显:地方的,;和不匹配的矛盾十分尖锐。 因此逼得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打开了这30年来的: 1、。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本化和土地金融化,以满足当下,催生出高地价高房价, 2、。地方通过“”的城投,搞起,快速拉动GDP和税收,但债务却也堆成了雪球,如今,显性债务,广义隐形债务估计超过。 3、。上面两个都老生常谈了,重点说说这个。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的最大头就是,而居民能贡献的税收很有限。 而且同等投入下,企业税收,居民税收; 结果就是,地方政府把大部分资金资源都,而相对忽视了对居民的培养。重企业而轻居民,重投资而轻消费。 结果是产生了今天“”的窘况。 这三条路,可以说,,也是这一系列的直接推手。 土地财政是为了扩大地方税收,招商引资是为了扩大地方税收,城投负债是扩大投资来扩大税收,一切的矛头其实都是指向了地方税收这一。 所以只要地方税收的问题不解决,后三十年的地方政府还是会按照过去的积累出更大的。 因此,站在当下这个宏大的历史节点上,在如今这个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 如果预测这次财税改革,核心原则应该就是:①扩大总体税收 ②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方向主要有四个,太复杂了不展开,就简单说一说,: 1)。推动向转变,的征收需慢慢要提上日程。 2)。主要是补充地方财力。另外可能下放,上收。 3)。目前中国是体系,即,对来说省以下财政层级过多,支出混乱;而对来说,县乡两级发展潜力仍大,但财政分配却绑住了手脚。因此按地区情况,无疑是减少无效支出和激发经济活力的重点。 4)。在重大扶持除外的前提下,财政转移支付将会。 史书挥毫,将会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17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442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