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习惯性反驳。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反驳你,最后把你带入负面的情绪黑洞,搞得你非常崩溃。 一个总是习惯性反驳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通常来说,很多人习惯性反驳,有这3个表现。 1.不接受别人的观点 他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 所以你说的观点,他压根不会听。 他就像一个“皇帝”一样,不能有违背他的意思。 你提出意见,提出你的想法,他就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2.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自己的责任。 明明是他做错了,你想指出来,话还没说完,他就立马打断说,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 哪怕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他也会不断反驳你,找一大堆借口。 3.不关心别的,就想赢 第三种,也是极为非常可怕的。有些人习惯性反驳,只是享受赢的感觉。 因此,无论何时,都想要争个高低。 他不是为了事情而争论,而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一个人总是习惯性反驳,对身边的人伤害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习惯性反驳?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1.自尊心强 习惯性反驳,也和他的自尊心过强有关。 当他过于要面子,就会习惯于批判他人。想通过反驳他人的观点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通过否定或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
习惯性反驳也是防御心理的典型表现,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通常只愿意接纳那些喜欢和支持自己的人。 而一旦有人和你的观点相悖,就会触发你的防御心理,想通过立刻反驳,来保护自己。
有些人自我效能感低,他害怕被忽视,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 于是他通过反驳别人,来引起别人的重视。 而这,本质上是缺爱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充满了辩论和反驳,他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经常习惯性反驳,反驳已经成为他们一种处理信息和观点的固定模式。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偷懒,熟悉的模式,只需要用以前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也会很适应。 尽管想改变,也困难重重。他通过反驳别人,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中,获得快感。这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强迫性重复”。 以上,就是习惯性反驳常见的4种原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马莎·莱恩汉(Marsha Linehan)教授提出过一个辩证行为疗法(DBT),可以帮助我们来进行自我诊疗。
有时候反驳别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价值。 所以,一定要做正念的训练。核心就是要“找回自我。” 在你想反驳的时候,你要暗示自己,“我之所以想反驳,是想确认我是最重要的。” 然后,提醒自己,我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不需要通过反驳谁来证明,从而重建内心自我支持的能量。
在面对别人的建议和反馈时,我们很容易过度反应。 这时候,就会把别人的小小的建议,当成人身攻击。 把他人有建设性的、微不足道的批评看作个人的失败。 然后,你会认为,他们是故意针对你,你就会变得愤怒,最后就会被衍生情绪控制住了,从而激化矛盾。 所以,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先把你的情绪隔离起来。
你要用运用倾听、表达、协商谈判等沟通技巧,来提高你的自信心。 怎么做呢? ①倾听 当别人给你提建议的时候,当别人提出批评的时候,当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强烈的反驳欲望,都要克制自己,要求自己闭嘴。 耐心听对方讲完,而不要不服气地打断对方。 ②换位思考 他说完后,你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一下。 换位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同理心。 换位思考也不是道德忍让,而是一套复杂的思维技术体系。 让你设想别人的思考逻辑、别人的做事方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来丰富认知,打破思维惯性。 换位思考,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找最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既能做到理解和尊重他人,也能保持自己的一些立场。
就是你要提高自己的心灵能量,产生更大的抗压能力。 ①课题分离。 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是要照单签收。如果照单全收,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你反而没有了主见,随波逐流。 因此,你要做到课题分离。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核心是要筛选出对自己有建设性、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帮助自己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和行动。 而对于不重要的,或者是别人的课题,要做物理切割。不要深陷在别人的评价里。 ②自我抚慰 医学中有一个观点,在放松的情况下,大脑更容易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快乐的活动,可以让自己兴奋起来。 因此,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当你心灵能量变得强大,抗压力会更强。 摆脱习惯性反驳,是一个人走向强大的开始。 正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18 03:25 AM , Processed in 0.0446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