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打算写第二篇,但《我妻之死》的男主(以下简称男主)在抖音和公众号泼脏水:“公众号腰线胡说八道”,“腰线歪曲事实、无端臆想”。 说实话,之前考虑到男主的情况,模糊处理了很多信息,文章也写得很保守,但是这反而成了男主攻击的借口。 再沉默就不礼貌了。 腰线开号7年,都力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今天关于“驾照”,“家务”,“捐款”,“群租房生三胎”等问题,就一件件摆出来,看腰线究竟有没有胡说八道。 我之前对这位男主还心存幻想,觉得他只是长期陷在自恋的囹圄中缺乏自省的机缘,所以才会在长文《我妻之死》和追悼会现场视频里接连翻车。 看过追悼会视频的人,都会被那种对妻子“工具性”的赞美,和明褒暗贬的“肯定”而目瞪口呆。 以下几段发言堪称典中典,感受一下气氛: 1.“记得当她在确诊癌症晚期的时候,她在微信上告诉我这个事情,我当时还在震惊中还没缓过来,但她紧接着就说,” 2.“她记忆力非常好,” 3.“我的太太是一个很焦虑的人,她内心很焦虑。比如窗子没有防盗窗,她都焦虑,整夜整夜睡不着。她对所有没有发生的事都焦虑。” 4.“她。我妻子21岁大学毕业,考上美国名校的MBA,还是,她,然后还是当时商学院2013级。”(忍不住吐槽一句:这哪像追思会,是求职宣讲会吧) 5.“。只是为了移民而已,我劝她读一个简单的轻松的快速拿身份的专业,毕竟还带着三个娃,,非要选个压力很大的,,而我们才刚刚毕业。” 6.“ZM临终前终于有所悟,有所反省,不止一次哭着对我说,‘我错了我错了,对不起对不起,我错就错在主意!太多了!’ ZM最后也发现自己的主意太多。”(这段真的让人心碎,她错哪了?) 7.“”(狗听了都摇头) 即便他之前是没能力看清自身缺点的一个人,但全网后续对那篇《我妻之死》的深入探讨,总该能让他有所触动和感悟,以此为契机从自恋中抽离。从此多了一面镜子,去观照自己从前到底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哪怕是真诚地承认一句自己之前没有撑起家庭责任,以后会迅速成长也好啊! 我高看他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反省能力的,一个既得利益者,只会反复咀嚼哪些红利的甜味,并坚称这一切理该如此。 这两天一位加拿大博主采访男主,他坚称:“”。 男主半夜在抖音下场暴骂网友开黄腔,和他公众号上深情稳重的人设判若两人,这大概是“北大博士”这个title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他怼网友:“丑恶的嘴脸令人生厌”,“又蠢又坏”,“林生斌是你爹呀”,“比挖了祖坟还难过”,“有病吧你”…… 他怼女性:“女权就是女流氓,看见地上有个凸起物,她都要削平,带把儿的都是天生邪恶,这种人甚至变态”; 并在抖音开麦炫耀:“爱捐不捐,好心人多的是呢。捐,那是人家觉得我写得好!” 捐款是因为对你写作的认可? 大哥,你清醒一点呀!麻烦出戏一秒好吗… 以前您写了那么多国际大局风云的文章,流量平均三百,打赏人数为0,为什么写妻子的死亡过程突然有了2000多人打赏(还不算他的收款码、私人微信接受转账、群里的钱)。 请你捂着胸口凭良心说,大家愿意给你钱,究竟是因为你写得好,还是因为心疼可怜三个孩子? 当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时候,社区组织捐款,面对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人们,你可是精致利己、一毛都不拔的人呢。 轮到你受难的时候,算是能体会到为什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了吧。 有人在他评论区提出质疑,让他正面回应家务分配的问题,他不回应,就阴阳怪气: 当然,我也顺便挨了一拳。 既然甩到我脸上了,那我们现在一条条开摆哈,看看谁更“令人发指”?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男主的公开自媒体和亲口叙述,有截图和视频为证: 男主质问网友: 这是男主今年2月发的朋友圈: “孩子妈在的是时候,做饭主要是她。我就会做三样饭:番茄鸡蛋、醋溜土豆丝、红烧土豆块。” 他一直称自己“主内”,夫妻双方有分工。大家都以为他不能工作,不能合法开车,至少能煮饭吧,毕竟做一日三餐,是最西西弗斯的一项家务劳动了。 结果想不到吧,全职爸爸连饭都不会做,妈妈上班回家还要给他和孩子做饭!就算在原始社会,男人打猎,女人还负责烤熟呢! 现代社会的全职妈妈,每天兢兢业业地跟短视频学做菜,生怕家人吃不好,天下谁有全职大爷这种福气? 男主说:敏这么一走,他“”。 你发现了吗?他总是理所当然地说出一些让人皱眉的话,而自己还颇为得意。 因为在自恋者的世界里,他从来没有观照和自省的客体参照物,只有自己绝美的倒影。 你不愿做的一日三餐,生活的琐碎与不堪,赶不及的deadline,是谁承担了大半,是那个身高172,体重不过百的“健壮”妻子。 桑姐的上一篇的原话是:“没有加国驾照”。 男主一直用障眼法,强调自己“会开车”,但是你在加拿大生活快三年了,确实啊! 桑姐知道他在国内时确实会开车。 但是国内和国外的驾照并不通用,得重新笔试、路考。 而男主因为第一次路考没过,写文痛斥加拿大的交通规则不公,便不打算再考了。 他居住的城市,公交系统极不发达,冬天长达半年,动辄零下30多度,去哪都得开车,没有车就相当于断了腿。 驾照不仅仅是机动车的资格证,它在国外就是一个人的photo ID,等于国内的身份证。不仅仅是开车要带,坐飞机需要看、去银行办事要提供、去医院check in要出示、甚至吃饭的时候点杯含酒精饮料都离不开。 没有驾照,在加拿大生活近三年的,一定会有很多不便。 但是男主面对网友“驾照还学不会吗”的质疑,特别牛地回应说: “我不用考驾照”。 没有驾照,确实可以宅家里,但家里需要跑腿的事总得有人干吧。 平时得去中超,得去Costco,得出去吃饭,得接送兴趣班,得去图书馆、得去医院银行办事,孩子们总有playdate接送吧…… 如果不出门根本没影响生活质量,那一定是配偶负重前行帮他解决了麻烦。 妻子去世后,他最近终于被迫找驾校学车了(据说1月路考又没过,未考证),你不是说不用考驾照的吗? 但男主觉得他没驾照很丢人,多次公开或私聊强调自己在加拿大经常开车。 快别洗了大哥,说你没驾照只是个小事,但您无照上路却是违法的呀! 男主所居住的曼省,规则是这样的: 1.持中国驾照的人,可以在曼省开车头三个月。他入境快三年早已不能用中国驾照开车。 2.通过笔试后,需要上缴中国驾照换取加拿大临时驾照(class 5A),路考通过后才能转正。 3.重点来了,临时驾照是不能独自驾车的,必须有一名曼省驾照3年以上的监护人陪同才能上路。 所以只要路考一天不通过,他就不能自己开车上路,否则违法。 当然,男主对此很不屑,视频里大骂脏话: 一下子唬住了国内的网友。 按美国的法规猜一下,男主的美国驾照,已经在2017年J1身份到期的时候,就过期了吧? 已经过期7年的驾照,有什么好拿出来炫耀,高高在上骂网友们SB的呀…… 说了一个谎,就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圆对吧。 不如一开始坦诚点,承认因为自己没有驾照,家中很多杂事,确实劳烦妻子,给她增添工作量了。 不坦诚的特质,在他的文字中也能看到。他的行文和讲话,永远都是一种隐蔽的双层结构,外部包裹着一层黏腻的深情,内核却处处是在为了烘托“我的伟大”。 比如“”这种叙事,一会说自己给妻子订5500一晚的奢华酒店,一会家里又朴素到买不起一条正经鱼……明明是自己钓鱼不顾家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气笑了都。 男主假装要考孩子乘法算术,实际目的却是想借孩子之口,为了自己洗白。 但是很可惜,那种强人所难,却不自知的不适感,又一次溢出了屏幕。 大女儿正在写作业,回答了一句:I don't care 但他继续絮絮叨叨逼孩子算: 大女儿放下手头的作业,很快算出了乘法答案,1176。 但他还不停止。 女儿已经不乐意了,问爸爸,我能写作业了吗? 他不许,还要拉着孩子继续聊这个: 女儿明确拒绝:NO 他继续打扰孩子学习: 女儿再次明确表态:NO 他给了一句负面评价:“姐姐就是不想多学习”。 这种越界和打压,真的让人很窒息。 下面的网友都看不下去了,劝他别为难孩子了。 我确实相信,他是家里辅导小孩的主力军。 但是,,把自己的讲解录成视频,一遍遍让孩子看,孩子不懂就重复再放,自己在旁边“喝着茶也挺轻松的”。 是不是又一次有种他洋洋自得介绍经验,而观者忍不住皱眉的感觉。 他在抖音和公众号都大方承认了“在家生孩子”确有其事,这回说法是“在家生娃国外很常见”。可是,之前为了证明妻子“坚毅”的时候,说的又是“当地华人几十年从未见过在家生的”。 他总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逻辑,选择只说有利的一面。 他觉得“群租房”三个字特别丢面子,在视频中破口大骂:说我们住群租房的人有病吧又蠢又坏(很奇怪的嗨点)。 郑重澄清了那栋大房子,地段可好,可贵了,绝不可能是群租房。 然后又质问“什么叫趁房东不在生下孩子?” 来,我们请看大屏幕,来自他2022年的公号文章,没见过这么自锤的: 疑问一:到底算不算群租房? 一栋房子里,地下室住了墨西哥的一家三口,一楼客厅隔断住了人,二楼住了男主一家,以及女房东,又及另一户中年男子。 5家不认识的人,10口住在一个屋檐下,客厅都打了隔断住人,不算群租房,那叫团结户? 疑问二:是不是房东不在时生下孩子? 按他这篇博文中公开的信息,三胎出生于2019年12月底,男主在孩子出生前两天到达,“我来之前她正好刚回台湾过冬”,“在台湾小住两个月的计划扩大到两年多”。 也就是说,确实是房东回老家的时候,在别人家里生了三胎,时间线很清晰呀! 再回头看看男主这段泼脏水的话,癫不癫?打脸不打脸? 一直在消费、侮辱、打扰张女士安息,把一个女人最不堪最枯槁的模样做成ppt、视频、图文到处求打赏的人,究竟是谁呢? 反正不是我。 在北美,公立学校大都配有校车,家长只需要步行把孩子送到离家最近的校车站就可以了,所以男主没有驾照完全不影响。 男主还是用偷录的方式,问大女儿他和妻子的接送百分比,大女儿说,你肯定是90%。 男主说:以前爸100%接送你们,现在实在没精力伺候弟弟了。 大女儿听完小声说了一句:现在100%是我。 然后又对弟弟说了一句: 男主在追悼会上提过,妈妈走了,大女儿会帮忙照顾弟妹。 他又在油管说,弟弟发高烧的时候,凌晨去医院看病,把大女儿也带去,让她拿书包,水和食物,帮忙搭把手抱弟弟。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里,小女孩只能被迫一夜长大,不想当长姐,也不行了。 当初在本地小圈子捐款的时候,舆论还风平浪静。 某好心医生、华协、教会线上线下组织了多轮捐款,张女士工作的银行为她开设了捐款专用账户,特意标注款项将转给张女士的丈夫;公司还有人身险和遗属保险,已故员工的配偶有抚恤金和按月打款;因为买了贷款保险,所以房子的贷款不用还了,房子白送;男主自己在追悼会上也亲口说过自己在国内还有存款和房产。 钱揣兜里低调花掉,根本没人骂你。 但是男主并不满足,真正让他引火烧身的,是他的这篇“国内特供”。 通过爆炸式的流量拿到了国内网友给的打赏、捐款、微信转账,那就要有勇气承受流量的副作用——批评和监督。 但是,他一边喜滋滋收着捐款,一边用脏话骂着网友,一边还要显摆炫耀:“爱捐不捐,好心人多的是呢。” 今天要好心人给孩子捐一本童书,明天又要好心人给自己捐一杯咖啡,打工怎会有打赏香呢? 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桑姐哀惋一个优秀女性的倾其所有和英年早逝,希望天下女性在做人生选择的时候,把自己的权重调高,把妻母的权重调低。 那一个个的“好”,也是阉割生命力的一把把刀,趁早远离它。 但是,我共情女性的视角也伤害了男主根深蒂固的自恋,成了他讨伐辱骂的“女权”和“女流氓”。 愿男主在这个被迫“成为母亲”的过程中,能真正切肤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无数“妻母”们每天经历的焦虑、辛苦和沉重。 看过这番闹剧,我跟桑姐夫嘱咐了,如果以后我死了,他敢给我搞这种神神叨叨的全网悼念,我一定爬上来把他带下去。 爱人走了,就让她平平静静的,像一滴水,回到它的大海去。 男主有条朋友圈很能体现他的价值观: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万物当工具,敬畏流量,敬畏互联网,它能让人一夜成名,也能让人如履薄冰,它能给人带来欣喜的财富,同时也会带来质疑和争议。 甘蔗没有两头甜,这世界上就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揣进兜的收获。 而男主,似乎只想吃甜的那头。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5-19 04:09 PM , Processed in 0.0460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