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2024-5-25 10:02 PM| 发布者: 宁波| 查看: 257| 评论: 0

前一段时间,在某次学术会议上,清华大学教授丘成桐说到中国的数学水平仅相当于美国40年代。

这句话被好事者拍照传到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更是被一些“爱国者”如项某刚抓住进行无厘头地批判,居然动不动就给人家戴上“恨国党”的帽子。

诚然,我们国家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从航空航天,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太空站、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到航母和大型邮轮、天然气船,还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领先全球的移动支付。

这里面哪一个不涉及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怎么都21世纪第三个十年,突然说我们还不如上个世纪的40年代的美国,要理解起来是有些困难的。

但其实,丘老说的是理论数学,而非应用数学,平心而论,在理论数学方面,中国人的贡献微乎其微,只要想想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各种数学定理、假说,不论是几何、代数,还是微积分,我们所看到的名字几乎都是欧洲人。从欧几里得、欧拉,到高斯、黎曼,牛顿、莱布尼茨,数学的天空里闪烁的绝大多数都是欧洲人。

其实就算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印度人和传播阿拉伯数字的阿拉伯人,也没有几个能和欧洲人比肩的数学巨人,所以我们也不必因此过于激动,承认事实这点勇气我想中国人还是要有的。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和大家谈谈在医学领域我们中国人到底有多少贡献。很惭愧,且不说一百多年的诺贝尔奖,到目前为止,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人只有屠呦呦获得过,比邻国日本相差甚远。日本截止到2023年已有28人(包括3名美籍日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5人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截图来自百度)。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2018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8(全球平均53.7),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48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从下图可以看出,我们和东欧一些小国的分值接近。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前10名基本上是欧洲国家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其实,这个现状也容易理解,毕竟我们国家太大了,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医学的发展又曾经受到过严重挫折,能在改革开放后奋勇直追是相当不容易了。

我们且不说基础医学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就论临床医学其实差距也不小。1995年是我刚上大学,1996年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罗慰慈、朱元珏教授出版了第一部呼吸系统疾病的巨著《呼吸病学》,我刚毕业工作时还拿这本书作学习材料。

2014年我到美国迈阿密大学医院,我看到了也是在1996年出版的《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呼吸与危重医学》),我感叹这两本书不论从书本的厚度、还是内容的深度,美国医生手中的这个工具书都要无形地碾压我们。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上面3张图是我拍了几张图片,可以看出他们为了方面学生复印,专门将书页打孔,好拆下来复印。因为美国的专业书籍很贵,很多人买不起太多的书,所以一些大部头参考书就采取这样的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你只要去看看我们国内的《诊断学》和欧美国家的《诊断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欧美国家的《诊断学》开篇就在讲贝叶斯定理、讲统计学,讲如何应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去诊断;而我们的教材还是几十年不变的抽象的观念。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和国外交流,也没有大规模引起国外教材,所以即使是北上广顶级医学院,很多知识是落伍的。例如我曾多次说到的Hoover征(参看《为什么医学教材总被吐槽不好用?》和《知“道”,悟“道”与做“道”》),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有些书还写成了矛盾运动。所谓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把Hoover征说成矛盾运动表述极为不准确,那么膈肌麻痹是不是也是矛盾运动(参看《规培医生培养的升阶训练之观察能力的培养》),胸部损伤后的连枷胸是不是矛盾运动?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在阅读和观察时常常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丘成桐捅了马蜂窝?如何看待中国对科学的贡献?

真正的勇者不是夜郎自大,如同韩国那般民族虚无主义,什么都是他们发明的。而是勇于面对现实,承认存在的差距,找出差距的原因,并采取应对的原因。诚如丘老所言,大学问来自于生命深处爆发出的精力,好的科学家,恰恰需要兴趣,恰恰需要人文科学的滋养和启发。他认为对于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来说,要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不仅仅要考试考得好,还要对学问有兴趣才行。

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时拿到好的分数,而一般的学者的目标则是赶快去拿个头衔,然后去追求更高的名誉,这些都不是做学问的主要目标。中国有不少学者的学问还是不错的,但跟世界上有名的大师还是有一段距离,大概是因为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小名小利,所以终究不能成大器。”

我们非常需要如丘老这样敢说实话,说真话的学者,也期待更多年轻学者能够踏踏实实做好学问,而我们的社会和体制也能给真正做学问的人以良好的环境和待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6-17 06:28 AM , Processed in 0.0456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