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娱乐圈有点热闹。 这才2月,就已经吃了一肚子瓜。 国际上,也同样热闹。 好莱坞颁奖季进入高潮,本该是电影人欢庆成绩的时刻,却意外掀起了一场“封杀大戏”。 跨性别女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一夜之间从奥斯卡影后热门候选人,变成了全网围剿的对象。 她凭借主演的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获得戛纳影后和奥斯卡13项提名的殊荣。 但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将近时,被抵制得几乎彻底退出评选。 她本人的社交账号,也被迫关闭。 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究竟踩到了好莱坞哪条高压线? 鱼叔这就来为大家理一理来龙去脉…… 如果没有这次风波,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可能仍只是影坛的一个新面孔。 而除了演员这一身份外。 她最受关注的另一个标签是“跨性别者”。 2013年,还是男性的他,参与拍摄了墨西哥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我们是贵族》。 5年后,她公开承认自己是跨性别者。 自称已经真正成为一名女性,并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后来,她就一直以女性身份参与影视拍摄,不温不火。 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去年戛纳电影节上的黑马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 该片由法国知名导演雅克·欧迪亚执导。 讲述一个墨西哥毒枭“消失”后,以女性身份重生的故事。 电影题材本就敏感。 主演加斯科恩的跨性别身份,更使其成为一部充满话题性的作品。 她饰演的艾米莉亚·佩雷斯,原本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在暴力与罪恶中度过了大半生。 可他却表示,极端狂暴的行为,只为掩饰内心深埋着的愿望—— 成为一个女人。 在一名律师的帮助下,她秘密完成了变性手术。 同时,伪造了自己的死亡,提前安顿了家人的生活。 开启全新人生。 一开始,一切都相当顺利。 她不仅完美隐藏了作为男人的过往。 还彻底“洗白”,成为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别样魅力的女性。 组织慈善活动,帮助无数受困家庭。 但遗憾的是。 最终,她刚被唤醒的母性与过往的黑暗世界发生了冲突。 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或许得益于生命经验的观照,加斯科恩确实可以说抓住了这次机会,赋予了这一角色灵魂。 演出了跨性别者新生后的希望,背负黑暗过去的沉重,以及身处夹缝中的苦涩难安。 获评论界赞誉:“深刻而真实,成功将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外部世界的压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戛纳电影节首映后,电影受到格蕾塔·葛韦格领衔的主竞赛评委会的极高评价。 最终,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与片中其他三位女演员共同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她也成为首位获戛纳影后的跨性别演员。 随后,该片更是在奥斯卡提名中再次获得13项提名。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再度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 对于这样一部带有音乐剧风格的法西墨合拍片而言,成就可以说相当瞩目了。 看起来,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的星途一片光明。 但谁能想到,在颁奖季进入白热化阶段后。 她却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击,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 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争议的种子很早就埋下了。 早在她戛纳封后时,就有不少人质疑她的演技配不上奖项,主要是得益于电影题材和她本人的特殊身份。 这一质疑延续到她获奥斯卡提名之后。 烂番茄网站上,影评人有72%好评,但普通观众的认可度仅16%。 但彻底引爆舆论的导火索,则是她早年的不当言论。 一是早年社媒平台发言,被指控对穆斯林女性不尊重。 她曾在一条2015年的推文中,配图嘲讽穆斯林女性的服饰,发表充满偏见的表达。 “伊斯兰教很奇妙,没有任何形式的男性至上主义。女性受到尊重,当她们受到很多尊重时,会给她们脸上蒙上一个小方块,这样她们的眼睛和嘴巴就能被看见,但如果她们穿着得体,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打扮。这是人类最深刻的伪装。” 另一条2017年的发言,涉及对黑人平权运动的不屑态度,被指带有“白人至上”倾向。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白人,而是拉美裔。 二是她曾公开批评奥斯卡,嘲讽少数裔。 2021年,韩国演员尹汝贞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奖。 她发文,被指责站在主流审美立场上贬低少数族裔电影人。 “奥斯卡越来越像是一个独立电影和抗议电影的颁奖典礼,我都不知道我是在看一个非裔韩国人的节日,一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示威,还是3月8日妇女节。除此之外,那是一场丑陋的盛会。” 三是她对同行的不当评价。 曾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某位知名跨性别演员的表演“缺乏真实性”。 羞辱阿黛尔的身材,称赛琳娜·戈麦斯为“老鼠”。 这类古早言论被挖出后,负面舆论铺天盖地而来。 尽管她迅速删除争议贴文,并发表道歉声明。 “我无法改变过去的行为,我只能说,今天的我和10年前或20年前的我不一样了。” 但网友们并不领情。 因为实际上,很多帖子不是源于十年前,仅仅发生在三、四年前。 好莱坞内部的态度也急转直下。 一些原本力挺她的导演和演员,纷纷与她划清界限。 Netflix作为电影的出品方,已停止与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直接沟通。 并且,拒绝承担她在颁奖季的任何旅行费用。 奥斯卡官方账号也取关了她。 “封杀”基本成定局。 一部讲述身份认同和少数群体自我救赎的电影,却激起了相当一部分少数群体的不满,让跨性别演员被逐出颁奖季。 这件事可以说相当讽刺了。 固然,作为公众人物,加斯科恩应该为自己的不当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过,某种程度上,这也不仅仅是加斯科恩一个人的问题,更折射出当下美国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近几年,跨性别者群体多次点燃全球舆论。 像同样作为跨性别演员的埃利奥特·佩吉。 “她”主演电影《朱诺》时期,曾被视为新生代演技派。 但在变为男性后,在好莱坞的机会明显减少,导致他曾公开指责“好莱坞对跨性别者仍有歧视”。 JK·罗琳作为国民级作家,因为对跨性别者的某些言论,被LGBTQ+社群全面抵制。 甚至导致《哈利·波特》系列的部分演员与她决裂。 之前奥运会上,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体育比赛,也引发了极大争议。 尤其是跨性别游泳运动员在女子赛事中连破纪录,让大量女性运动员和观众深感不公。 这都可见,虽然好莱坞近年一直追求多元化叙事。 但在身份政治高度敏感的当下,公众对跨性别者的包容度,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高。 《姿态》 而加斯科恩被抵制事件,则进一步暴露了一种“交叉歧视”的问题—— 即,弱势群体内部也会发生歧视和冲突。 女性、少数族裔和LGBTQ+群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统一战线。 有些女性权益倡导者,反对跨性别女性进入女权运动。 有些LGBTQ+社群成员,对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群也存有偏见。 本质上,因为人群身份的复杂,没有完美的弱势代表。 不少人可能因为自己属于某一弱势群体,就diss其他弱势群体。 比如种族上弱势的,可能在性别上歧视他人; 性别上弱势的,可能在性取向上歧视他人。 每个人的弱势或强势,也都会在不同层面发生变化。 《奥林匹亚街区》 这也是为什么,加斯科恩的言论会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应。 她的身份本应让她成为少数群体代表。 但她过去的发言,却伤害了其他弱势群体。 她后来又在一个访谈中自我辩解,将自己比作当年种族隔离法下的美国南方黑人,更遭到激烈批评。 很多人这才逐渐意识到,这种不当言论或带有歧视他者的思想,并不只存在于某种强势群体中。 而在身份议题高度敏感的当下,这件事除了提醒明星谨言慎行外。 一方面也给好莱坞敲响了警钟。 不应仅仅将多元叙事作为一种身份政治的传声筒。 而应深入理解不同群体的特殊处境,表达真正的社会关怀。 避免因为过于注重身份标签,而忽视了人性的深度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给了普通人一个反思的契机。 打破偏见没错,但当它异化为不容置疑的教条时,反而可能成为新的偏见制造机。 人人都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去欺压比自己弱势的群体。 也不能因为自己身处弱势群体,就以为可以获得某种言论特权。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1 10:28 AM , Processed in 0.0569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