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哥”,《东方时空》的缔造者。 可鲜有人知的是,白岩松这辈子活得就像他主持的新闻节目,总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里找平衡。 这位央视名嘴年轻时吃过牛棚的苦,中年扛过直播间的压力,临到退休年纪却被网友骂上热搜,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懵。 但细琢磨他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公众人物的命运就跟新闻稿似的,永远猜不到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反转。 要说白岩松最出圈的名场面,还得数2021年那个引发全网群嘲的"不会吧"三连问。 当时他在节目里聊到年轻人抱怨房价高、工作难,冷不丁蹦出一句:"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不会吧?" 这话就跟往油锅里泼凉水似的,瞬间炸了锅。 其实翻回去看完整访谈,他本意是想说社会不可能完美,人不可能一辈子连一个坎儿都没有。 然而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实话。 网友截出来的短视频配上阴阳怪气的表情包,愣是把人设从"人生导师"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老古董。 所以说,在短视频时代,你说十句好话没人记,说错半句能被人念叨十年。 但要说白岩松真不懂民间疾苦,那可冤枉他了。这位央视名嘴的童年经历,搁现在能拍成励志电影——八岁丧父,跟着母亲住牛棚,冬天挑水挑得满手冻疮。 当年从内蒙古考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穷得连双像样鞋子都没有,靠着死磕专业课闯出来的。这些苦日子后来都成了他做新闻的养分,九十年代做《东方时空》,他敢把镜头对准下岗工人、失学儿童,那会儿老百姓爱看他的节目,就是觉得这主持人真能说人话。 转型当主持人那段才是真煎熬。白岩松明明学的是新闻采编,硬被推到台前当门面,头三个月直播天天嘴瓢,工资扣得比挣得多,最惨的时候得靠媳妇朱宏钧的工资养家。 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位后来的"央视一哥"暴瘦五十斤,三十出头就白了头,有阵子站在阳台就想往下跳。这事儿他后来在书里写:"那时候觉得演播室的灯光比太阳还毒,照得人无所遁形。" 好在媳妇带着他满北京城转悠散心,愣是把人从抑郁边缘拽了回来。 也好在如今面对网络上沸沸扬扬,甚嚣尘上的流言,白岩松在现实中还有妻子力挺他。 白岩松和妻子朱宏钧从央视同事到患难夫妻,风风雨雨三十多年没闹过绯闻。当年住单位筒子楼,两口子就着白菜豆腐能聊一宿新闻理想,后来白岩松成名了,媳妇主动退居二线当起"后勤部长"。 有回采访被问到保鲜秘诀,老白说了个大实话:"回家把主持人光环摘了,该倒垃圾倒垃圾,该挨骂挨骂。" 这种把日子过实在的劲头,可比他在镜头前的金句管用多了。 这两年白岩松明显低调多了,除了重大活动偶尔露脸,更多时候躲在幕后当策划。 去年回中传参加活动,学生们发现他手机壳上印着"珍惜说话的权利",这话听着像自省也像自嘲。 其实翻他近十年的言论,从雾霾治理到教育改革,该说的硬话一句没少说,只是互联网语境变得太快,当年夸他敢言的人,现在转头骂他"爹味"。 有网友总结得好:"不是白岩松变了,是年轻人学会用弹幕怼人了。" 最近白岩松在新书里写:"主持人最大的悲哀,是成为自己年轻时讨厌的那种人。" 这话听着矫情,但细品还真有点道理——当年那个在牛棚里发誓要改变命运的少年,如今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既得利益者",这种身份错位,恐怕才是白岩松最拧巴的地方。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8 07:25 AM , Processed in 0.0446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