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耶律德光在太后述律平的拥戴下,成为了契丹国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辽太宗。 上位者春风得意,失败者则难免垂头丧气,主要是耶律德光的这个皇位,他获得的实在是不光彩,完全是靠他母亲操盘,耶律倍很不服。 而对于这个大哥,对于这个根正苗红的嫡长子,耶律德光是不可能放心的,何况耶律倍这个时候仍然就藩于东丹国,也就是渤海,他要是想割据,耶律德光一时半会也没有什么办法。 面对耶律德光的猜忌,耶律倍心中怨怼,啊,皇位都让给你了,你还要怎么样?难道真的要赶尽杀绝,把为兄逼上死路么? 这个时候的中原,已经是后唐开国,而且已经到明宗李嗣源登基了。 明宗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他立刻就给耶律倍修书一封,希望耶律倍离开契丹避祸,邀请他来后唐居住。 实际上明宗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拉拢到耶律倍,加深契丹的内部矛盾,这是一种以敌制敌的策略。 对于耶律倍来说,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政治斗争如此激烈,自己又没有造反谋逆之心,留在东丹国,早晚有一天耶律德光会随便找点理由,给自己加一堆罪名,向自己开刀。 那既然如此,留在这伤心之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耶律倍带上了家人妻妾和珍藏多年的书籍,从辽东渡海而行,投奔了后唐。 大海漂流,从金州,也就是今天辽宁大连金州区出发的时候,耶律倍不禁悲从中来,面对故国,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小山就是耶律德光,大山就是耶律倍,原本大山是能压着小山的,但是耶律倍却说小山压大山,其实是他对契丹皇位继承现状的不满,明明自己才是长子,明明自己才是法统意义上最合适的继承人,但却被年纪小的弟弟僭越谋夺,实在愤慨。 后边两句,是说耶律倍对自己投奔后唐的行为,并不觉得庆幸,或者是什么好事儿,他内心其实是纠结的,他认为自己这样的行为很可耻,以后也没有脸面再见契丹父老了。 因为没能成为帝王,后人对他普遍缺乏关注度,但其实耶律倍是那一时期一个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的艺术家。 他自小聪慧,汉化程度非常深,人有文化,武备也没废弛,骑射本领强,而且他个人爱好十分广泛,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医术针灸,他都有研究,在五代十国书画圈,他也是明星级别的,他的画作一直到宋朝都被人收藏,视为珍宝,加上他语言天赋极高,精通汉文,说他是通儒达士,殚见洽闻那是毫不为过。 而作契丹皇族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位,在契丹国时,他为国家汉化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比如,阿保机在位的时候,他曾经把大臣们叫来开会,研究确定契丹应该推崇哪一种治国思想。
阿保机说,我呢,既然受命于天,那我就应该侍奉上天,敬仰鬼神,更要表扬那些拥有巨大功劳和崇高道德的人,那我应该尊崇谁呢? 很多大臣都说,应该尊崇佛祖,只有耶律倍说,孔子是万世师表,历来中原政权都推崇的圣人,我们应该尊崇他。 我们知道辽朝在很早就修建有孔庙,而且四时拜祭,这在游牧政权早期是不常见的,就是因为耶律倍在这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议被阿保机所采纳了。 其实我们想一下,契丹人勇战,正常来说,耶律倍是嫡长子,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皇位是被抢走的,按照游牧民族的性格,耶律倍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会用武力兵变的方式和耶律德光较量一下,何况他当时还不是孤立无援,他身后有一个堪称国中之国的东丹国,他完全有实力再争取一下,但是他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受到了中原文化中“太伯让国”的影响。 周王朝的奠基人,是公亶父,公亶父有仨儿子,分别是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历。 按理说,如果要继承王位,那么是应该由老大太伯来继承的,但是实际上诸子之中,老三季历最有能力,太伯和虞仲于是主动让贤,离家而去,让季历继承了王位。 可以说,正是被这种思想所引导,耶律倍没有选择和弟弟开战,而是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隐忍和退步。 只是,这份饮冰茹檗,韫匵藏晖没有换来弟弟的尊重和理解,得到的反而是过度的监视和怀疑,所以耶律倍无奈之下,他才离开东丹国,南下后唐。 对于耶律倍的到来,明宗是很开心的,朝廷是热情接待,给予重赏,还封他为节度使,甚至还赐给了他代表皇族身份的李姓。 尽管后唐对待耶律倍不错,尽管在汉地生活的也很好,但耶律倍始终思念故土,毕竟他是契丹人嘛,总而言之他还是要为契丹部族的利益着想,所以等到后唐步入晚期,李从珂和石敬瑭已经打起来的时候,他立刻就写下密信一封送回契丹,邀请弟弟耶律德光抓住后唐内斗的这个机会,举兵南下。 耶律德光后来的确是南下了,但并不是受耶律倍之邀,而是受石敬瑭之邀。 我们知道石敬瑭身边有个文官,叫做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洛阳人,他天生奇丑,长得很难看,而且身材短小,反正整体形象是不怎么体面。 别看人不出众,这人志向很大,一直想要成就一番功名,这人呐,有理想是好事儿,但是桑维翰路子走歪了,他这个人心术不正,一天到晚就寻思歪的。 后唐同光年间,也就是庄宗在位的时候,桑维翰以全国第二的成绩登进士第,但是庄宗时期的统治啊,非常的一般,朝政紊乱,用人不善,桑维翰空有功名,得不到重用,空有抱负,他得不到施展。 尤其是在洛阳京师,你不担任重要官职,没有实权,在中下层混着也没意思,好在后来桑维翰被石敬瑭相中,从京师到了地方,做了石敬瑭身边的幕僚,后来还一度被石敬瑭引为心腹谋士。 桑维翰的梦想是很大的,石敬瑭充其量是个局部割据的节度使,而辅佐一个节度使,并不能让桑维翰感到满意,他期待石敬瑭有更大的作为,他希望自己可以辅佐石敬瑭建立更大的事业,所以石敬瑭和李从珂闹矛盾的时候,很多人都劝石敬瑭要息事宁人,只有桑维翰,他积极劝进,让石敬瑭抵抗到底,甚至向石敬瑭献策,说咱们打不过李从珂没关系,咱们挨着契丹近,咱们可以找契丹人帮忙。
您看,桑维翰他不出好主意。 石敬瑭本来就有这个心思,桑维翰一怂恿他,他立刻就打定主意,直接修书向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 当然了,这既然是求援嘛,求人办事,就没有白求的,石敬瑭向耶律德光许诺,只要契丹军队肯出兵帮助自己,自己愿意降低身份,以儿国事父国,就是自己以后要是当了皇帝,自己做儿皇帝,而把你耶律德光当做父皇帝,并且年年进贡财物,给钱,大量给钱,最后,石敬瑭还说,自己愿意献出雁门关以北的诸州,也就是燕云十六州。 想一下,耶律德光年纪轻轻,他比石敬瑭小了十来岁,石敬瑭却愿意事其为父,给钱还不算,还要大片割让土地,这太魔幻了,太可耻了,所以他手下的指挥使刘知远,也就是后来的后汉开国皇帝当即表示反对。 刘知远说,既求援于契丹,那我们对他们称臣也就算了,给他们当儿子,那也太过分了,要他们出兵帮助,不过多送些金帛粮草而已,千万不能割让燕云十六州,否则后患无穷。 只是这个时候,张敬达大军围攻,石敬瑭已经火烧眉毛了,他没有时间再考虑,因此他是一意孤行,直接把书信就送到了契丹。 表面上看,是这样。 可事实上,古代山西的地形是非常之复杂的,太原城更是易守难攻之地,史书上说石敬瑭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粮食,但其实石敬瑭在此地已经深耕多年,他怎么可能战事刚开就没粮食了呢?何况和李从珂和平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没少找朝廷要粮食,为了打仗,他做了不少准备,所以缺粮,其实只是一个客观原因。 太原城坚,历史上发生在太原的几场战役,攻方无论成败,都付出了相当巨大的代价,石敬瑭其实完全可以选择坚守而不至于到割地求援的地步。 除非,石敬瑭的野心不仅仅是守住太原自保,他真正的目标,是推翻李从珂的统治,他要自己当皇帝,如果他要做皇帝,光是据有一个太原,那不是他的政治理想,他要实现的,是反攻并且击败后唐中央政权。 只要能做皇帝,只要能消灭李从珂,石敬瑭愿意对契丹人进行任何许诺,付出任何代价。 石敬瑭一生,侍奉过后唐四位君王,后唐皇帝们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他们兴兵夺权,帝梦心切之际怙恶不悛,以至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如今,这九五至尊之位,也该轮到我石郎了! 石敬瑭决定,为成大业,不择任何手段。 活下去,我必须要,活下去。 千秋骂名,容我日后来背,至尊功名,让我今日即享。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7 12:29 AM , Processed in 0.0456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