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中国模式”被高估了

2025-7-6 08:00 PM| 发布者: 啊三啊三| 查看: 72| 评论: 0|来自: 吴奕军/上报

在全球经济碎片化与贸易紧张升温下,发展中国家面临输入性通膨、出口价格下滑与外资减少等重大压力。

曾任非洲开发银行副总裁,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资深研究员法国学者亚雷兹基(Rabah Arezki)日前发表文章主张,这些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开放市场”与“经济主权”之间寻求平衡,积极改善长期依赖原物料出口、受制于跨国企业垄断的不利结构,建议透过强化机构能力与契约透明化,提升谈判筹码与税收能力,投资基础建设与就业机会。

亚雷兹基否定只靠补贴中小企业的效果,主张“混合型产业政策”,以短期补贴结合绩效诱因,提升本国产业韧性,尤其认为透过强制合资与市场规模吸引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中国模式”是成功策略,值得发展中国家参考。

然而,将所谓中国模式奉为圭臬,我认为忽略了其独特历史、政经条件,并可能导致系列风险。

首先,亚雷兹基指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透过强制合资、技术转移,并利用其庞大市场和低廉劳力实现快速产业升级,为发展中国家示范了有效模式——然而此“成功模式”背后,其实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复制的独特条件。

中国当时的发展根植于庞大人口红利、极权政府强制执行力,以及长期由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权,使得中共政府能够推动大规模长期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市场进行干预和保护。相较之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行政条件与绝对掌控资源之权力,在推动复杂产业政策时势必面临更多内部阻力。

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庞大国内市场,赋予与跨国企业谈判的强大议价能力,是吸引外资,并使其愿意为进入市场而妥协部分技术转移的关键筹码。然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吸引外资的市场规模——将中国模式视为“万灵丹”反而可能导致资源错置和政策误导,犹如吃错药。

亚雷兹基强调发展中国家需要“重塑经济主权”,与跨国企业重新谈判取得更公平的利益。然而真正的经济主权若无健全的法治、透明的治理体系和负责任的政府为基础,就只会是空洞的政治口号。

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漠视法治、官僚腐败、效率低下、欠缺契约精神与执行力等问题,中国更是相当严重。于是,即使能够成功向跨国企业重谈条件与税收分润,或者强制提高本国加工比重,新增的资源也可能在层层剥削或者低效管理中被浪费掉,遑论惠及人民。

亚雷兹基提出“应该欢迎跨国企业进入,但需透过诱因政策促其分享技术与在地生产”的观点,与现实矛盾。跨国企业重视稳定且法治完备的投资环境,对于强制合资与技术转移等具有制度风险的政策,想躲都来不及了。发展中国家若一边积极争取外资投入,却又要求过甚,甚至不尊重企业自主和智慧产权,迟早导致外资丧失信心,继而出走。

亚雷兹基将跨国企业“妖魔化”为掠夺者也有失偏颇,难免有些跨国企业涉及不当行为,但也暴露发展中国家监管漏洞——容再重申,若无健全的法治、透明的审计和有效的反腐体系,实难吸引负责任的投资者,正视并改革本国制度缺陷,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困境。

亚雷兹基认为单纯补贴中小企业发展难以促进持续成长,建议混合型产业政策,可以理解。然而稳健的产业政策应兼顾国内外力量的平衡,除了改善本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包括融资、培训、拓展市场,以强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善用外资引导机制,确保技术转移是扎实而双赢。模仿中共专制的“国进民退”保护主义,并非良方。

此外,技术转移不等于技术自主,跨国企业倾向保留高阶研发与核心技术,倘若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未能同步提升,实难转化为本国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更难摆脱低阶制造者或资源出口者角色——近年中国经济放缓并且面临结构性挑战,甚至挟其渗透恶意引起先进国家对于威胁之敏锐反感,实为欲效仿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之警钟。亚雷兹基难道视若无睹?

综而言之,亚雷兹基所提倡效法“中国模式”理论上或具启发性,实务上却充满风险与矛盾。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历史与政经条件,亚雷兹基对中国模式的过度简化甚至美化,不切实际。

发展中国家的政经发展策略,应根据独特国情与发展阶段,打造具有法治基础与弹性的治理体系,不应模仿单一配方,例如强化法治环境与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教育与基础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国企业,并且灵活地与全球市场进行深度互动合作。唯有建立符合国情的制度韧性,建立具有国内外成长动力的市场机制,才能在万变的全球新秩序中,走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之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7 03:30 AM , Processed in 0.0462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