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中国版 GPT 的“国产奇迹”,DeepSeek 如今却急速淡出全球舞台,从高光神话到现实重击,不过短短两季时间。 这场从万众瞩目到集体失语的坠落,绝非偶然,而是战略短视与结构硬伤交织而成的必然结局。 AI 的发展并不是靠单一环节推动,而是由三大核心支柱共同支撑:一是算法:包括 CNN、DNN、LSTM 到近年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如 GPT、Gemini、Claude 等,决定模型的智能上限; 二是算力:也就是 GPU 与云端基础设施,构成 AI 的“燃料引擎”; 三是数据与客户:高品质资料来源与庞大真实用户规模,才让模型能从“会说”进化为“说得好、说得准”。 Google、Microsoft、OpenAI 等巨头能持续领跑,靠的正是这三大支柱的完备整合:自研算法、有钱堆算力、拥有真实用户作数据反馈。 DeepSeek 的问题是——这三者它都不具备强项。 原订于2025年5月推出的R2模型一再跳票,官方归咎于缺芯、缺云,但业界早已心知肚明:在Nvidia禁运之后,靠进口芯片堆砌起来的技术殿堂早已摇摇欲坠。 所谓自主可控在美国的芯片封锁面前成了空洞口号,曾因价格亲民吸引关注的R1模型,也只是技术拼贴与市场焦虑下的烟火式产物。 一旦迭代链中断,神话随之蒸发。 正如天才华裔 AI 专家 Alexandr Wang 所直言:“中国在 AI 软件领域或许能靠间谍方式取得突破,但硬件是偷不来的。”这一针见血的判断,正是 DeepSeek 崩塌的根本写照。 在这个强调透明与信任的 AI 时代,DeepSeek 却将数据全面存放于中国本地服务器。 对欧洲、台湾、澳洲与韩国而言,这不只是资安疑虑,而是一种赤裸的“数据投降”。 捷克政府率先出手,公开指出 DeepSeek 存有“依附中共法规”的潜在风险。 国际市场对政治模糊从不宽容,特别当“数字威权”被当作体制输出工具时,市场与道德惩罚往往同步降临。 DeepSeek 并非第一家遭受 DDoS 攻击或资料泄漏的 AI 公司,却是少数在信任危机中选择“政治正确”凌驾“技术响应”的品牌。 其模型内建审查机制,主动过滤敏感话题,导致用户体验严重劣化。 试问,一个无法谈论“六四”、“香港”、“新疆”的 AI,有何资格要求全球用户将资料交予它? 这不是创新,而是数字极权的投影。 DeepSeek 最大的战略错误,在于将“低价+题库蒸馏”当成长久之计。 R1 模型初期虽占得话题红利,但随着 OpenAI、Google、Anthropic 持续更新迭代,Meta、阿里、字节也全力追赶,中国的“千问”、字节的“豆包”等竞品纷纷崛起,DeepSeek 所谓的“捷径”最终反成包袱。 这场 AI 马拉松中,DeepSeek 就像穿拖鞋上场的选手,刚起跑就被远远甩开,只能仰望其他真正跑完第一圈的对手。 即便 R2 能如期交付,DeepSeek 仍面临难以回避的现实:它缺乏全球级算力基础,也无法承受用户激增所带来的压力。 云端扩展力贫弱,商业化节奏落后,使其在应对开发者与企业需求时屡屡失灵。 技术领先不等于生态成熟; 产品热度无法掩盖基础建设的虚无。 没有全球部署,便没有全球用户; 没有信任根基,也就无从成为平台。 曾被视为中国版 GPT 的“国产奇迹”,DeepSeek 如今却急速淡出全球舞台。 图:翻摄自 DeepSeek AI X 账号 DeepSeek 的消退,并非遭遇打击,而是自己选错了赛道。 它选择了一条死胡同:技术半吊子、政治包袱重、审查过头、云端缺位、商业策略苍白。 这场从“遥遥领先”到“边缘失语”的变形记,不只是 DeepSeek 一家的危机,更揭示中国 AI 产业在国际规范、开放治理与产业厚度上的结构性短板。 再次印证:没有制度信任的创新,只能活在内循环的幻觉里,终究难逃泡沫破灭的宿命。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14 11:57 AM , Processed in 0.0458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