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中餐出海 北美“碰壁” 美国梦 很美 很心碎

2025-7-15 05:00 PM| 发布者: 三丰| 查看: 83| 评论: 0|来自: 餐饮老板内参

  1新一轮出海热,

  “烧”到了美国

  餐饮出海的“弦”,拉得更紧了。

  今年以来,几乎每月都有餐饮品牌落地美国的消息传来。仅上半年,就有10多家餐饮企业先后在美国开出首店。  

  这一批出海北美的品牌,都有一种“不出海就出局”的紧迫感。

  即使还没完全准备好,有的品牌仍跃跃欲试。就拿茶颜悦色来看,7月,该品牌决定以电商的形式出海北美。“把门店开到国外去,对我们的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程度,是一个现阶段能力hold不住的难度。”茶颜悦色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

  茶咖品牌出海北美的势头最猛。

  6月30日,瑞幸跑到星巴克大本营开店的消息,引发了大量讨论。瑞幸将国内的“低价打法”带到了美国。尽管瑞幸店内官方定价从3.45美元/杯-7.95美元/杯不等,与星巴克基本持平。但通过“狂撒”优惠券,品牌将到手价格拉低,网友晒出一杯生椰丝绒拿铁到手价只需要2.17美元。  

◎一杯抹茶券后价格可低至0.54美元图源:小红书

  最早出海的喜茶,已经在美国市场开出了近30家门店。此外,霸王茶姬、乐乐茶、柠季、茉酸奶、沪上阿姨、树夏等品牌也纷纷在美国开出首店。

  不止茶咖,盯上美国的中餐品牌,也越来越多了。今年2月,喜家德和花小小就先后落地了纽约市场。

  前段时间,美国招聘网站上冒出一条信息:加州圣地亚哥招聘中餐馆店长,年薪最高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8万元)。再仔细一看,招聘方居然是最近势头正猛的费大厨。一时间,“支持费大厨成为全球小炒肉大王”的声音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

  东南亚向来是餐饮出海第一站,而今年为何餐饮品牌纷纷涌向了北美市场?

  2中餐出海,真能碾压吗?

  美国市场的机遇,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就是其堪称显著的消费能力。粤开证券研究院分析表明,2024年,结合人口数据,中国居民人均最终消费金额为3.8万元(支出法GDP口径),而美国则高达41.5万元,是中国的10.8倍。

  在消费力“爆棚”的同时,还不卷。

  “美国市场(卷的程度)只有中国的1/3。而美国整个餐饮GDP总量和中国的一致,中美两个市场加起来占了全球近一半,也就是说,全球市场如果你做了中国和美国,你就已经做了全世界一半的生意。”知名餐饮投资人卿永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餐品牌出海就可以“碾压”。  

◎霸王茶姬美国首店

  从落地到拓店,不少在国内和东南亚一路狂飙的餐饮品牌,到了美国,都慢了下来。

  如喜茶在美国开出的第一家店,就花了8个月时间;“火锅一哥”海底捞,在北美开出18+家门店,花了近10年时间。

  在国内迅速扩张的霸王茶姬同样转而求稳。2023年3月,霸王茶姬就到美国进行市场考察、调研并组建当地队伍,但直到今年4月才落地洛杉矶,5月11日才开始正式营业。

  3漫长的落地周期

  在国内,一家店铺从签约到装修完成可能仅需1个月左右。《智象出海》数据显示,在美国图纸审批正常需要3-5个月,装修3-5个月,整体算下来,一切顺利的话估摸着也得9-12个月。

  为何开店周期如此漫长?

  选址,少。

  一位做商业地产培训的朋友告诉内参君:美国商业市场招商的一个特点是稳定,其租赁合约时长也集中在5-10年,原品牌不“退场”,新品牌便难以入驻。

  乐乐茶董事、海外负责人刘琦告诉内参君,在美国市场,餐饮店铺选址主要分为租赁和转让两种方式。前者是直接与大房东签订全新租赁合同,房间通常是毛坯状态,但可以与房东协商装修补贴,租户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后者是通过二房东续签租赁合同。与国内转让铺面为主不同,部分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经营的前租户,会选择将店铺连同剩余的租赁期限和生意一并转让给新租户,转让费用可能从几万美元到数百万美元不等,接手的人可以直接继续经营,无需重新装修。

  ◎在美国开餐馆,落地就要“脱层皮”

  图源:小红书

  审核,久。

  在与房东签订租赁合同后,商家还要获取美国政府的各类许可,涉及食品安全、工商许可、消防等多个环节。与国内相比,所需证件更多,审核周期更长。

  证件,多。

  由于每个州的法律都不太一样,商家需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进行申请。刘琦举了一个例子:“烘焙所用的炉灶,都有不同的认证等级(有油没油,还是水蒸气等)。”将所有的证件备齐后,才可以开业,每个环节都十分严格。

  获得了审批,接下来还可能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在曼哈顿城区有大量老建筑,这些地方的门店电容普遍不足,对产能扩张形成了很大制约。原本规划配备 3 台烤箱,实际使用时却只能运转 1 台。这类问题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基本都能解决,在这里就解决不了。”刘琦分享道。

  4本土化的难度

  不亚于“再造一个新品牌”

  “很多中国企业做出海,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出海,只是做了品牌出口。”这句话给刘琦带来了不小的启发。

  茶乙己创始人张小秋同样指出,出海品牌不能简单地将国内模式复制到海外,而是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与文化进行深度调整。

  本土化,无疑是摆在所有出海品牌眼前最大的坎。

  先看看营销层面。在美国,想通过一个平台触达每个年龄段的人,不太容易实现。

  专注服务北美亚餐饮市场超过十年的餐饮科技公司MenuSifu的联合创始人李宇表示,在北美,消费者了解或“种草”一家餐厅的路径高度数字化,“无论是搜索菜单、浏览评分,还是寻找附近推荐,Google Maps和Yelp是最常用的工具,被广泛视为每家餐厅的‘第二门面’。”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和TikTok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红书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温哥华等华人较集中的城市,成为北美华人圈本地生活内容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年轻群体中,短视频和美食图文种草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高赞的博主探店视频,往往能迅速为餐厅带来大量曝光和用户评价,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李宇进一步分享道。

  再看看产品层面。美国本土消费者的喜好与国内差异较大,需要品牌根据本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调整。  

◎乐乐茶北美门店,主打茶饮+烘焙模式

  比如乐乐茶到美国后发现,许多当地人对坚果过敏,而国内很多烘焙产品常添加坚果,便相应降低了含坚果产品的比例。

  再比如,针对美国消费者对重茶饮风味的需求偏好,茶乙己调低了轻乳茶系列占比,特别推出了更能凸显茶叶风味的特调系列。

  李宇强调:“本地顾客对于口味、品牌文化的接受度也需要通过时间去教育和沉淀。在这样的环境下,“慢”不等于落后,而是一种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长期主义。”

  5供应链

  ——难啃的骨头

  美国虽为消费大国,但针对中餐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要啃下供应链这块“硬骨头”,品牌需要多方发力。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原材料供应问题。

  当下,从国内输入核心原料,辅以当地少量采购,是出海餐企的普遍做法。以茶乙己为例,目前其基础物料如原叶茶,从福建、台湾直采,通过冷链集装箱运输,保证茶汤风味;新鲜物料如水果、牛奶、奶油等,则与当地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当地采购。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北美的供应链仍然处于“碎片化、高门槛”的阶段。

  在国内,无论是头部连锁品牌还是区域中小品牌,都能接入标准化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成熟的第三方工具,实现门店端与供应链的实时联动。

  但在北美,前后端系统独立,需要店长手动订货,且美国市场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业更倾向大客户订单,当地规模较小的品牌难以获得支持。

  对于不少初入美国市场的品牌,只能选择自建配送团队,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此举虽有效,但成本较高、效率有待提升。

  国内供应链的“组团出海”,或许能够逐渐为出海餐饮品牌提供更多的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点,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6小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长期的创新研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外国民众消费新宠作出了如上回应。

  相较于早期的单店发展模式,当下餐企出海迈向了体系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而随着瑞幸、喜茶、费大厨等头部餐企纷纷落地,带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更将进一步“助燃”餐企的出海热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7-16 05:48 AM , Processed in 0.048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