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关税生效前夕,缅甸宣布成立新政府,敏昂莱失去总理之位,此事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专家分析称,缅甸是世界第三大稀土生产国,占到全球产量的11%,仅次于中美。受限于地理和交通因素,缅甸绝大部分稀土矿物都出口至中国,去年占到中国稀土进口总量的57%。川普用关税为筹码,逼迫敏昂莱退位并改组政府,很可能是想染指缅甸稀土资源,从而在中美关税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站在缅甸军方的角度看,同美国合作并非明智之举。因为缅甸稀土矿区深处内陆,想要运送至海边出口给美国,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成本极高。缅甸某位民地武领导人曾说过,从缅甸南部采购物资运至北部,油费比物资本身的价格都高,所以他们绝大部分物资采购,都只能依靠中国。稀土矿出口也是同理,放着近在咫尺的中国不出售,而要出售给远在天边的美国,这在经济上完全不可持续。 但问题是,川普现在钟情于矿产开发,而且“想一出是一出”,从不考虑可行性。比如他上台后力推的阿拉斯加油气开发,壳牌公司之前花了70亿美元,都没能在阿拉斯加打出一口油井,川普却非要动用行政手段,逼着能源公司参与这项成本高达440亿美元、回报周期长达10年的亏本生意。能源公司的资金不够,川普还强迫日韩出钱参与。再比如美乌矿产协议,川普看中了乌克兰丰富的锂矿、石墨矿和稀土资源,想用来抵充美国的援乌投入。但实际上,这些矿产很多位于俄占区,基础设施老旧,开发难度和风险极大,几乎不存在投资价值,但川普却甘之如饴。此外,还有格陵兰岛的稀土开发,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从这就能看出,川普对于矿产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好,不管开发成本有多高,不拿到手决不罢休。按照川普的设想,最好的情形,就是缅甸军政府和民地武,特别是克钦独立军实现和解,双方合作打通道路,将稀土运送至印度加工,利用印度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环保成本,生产出足够便宜的稀土精矿,最后送到美国进行提炼。为此,川普一边对缅甸施加40%的关税,另一边又部分解除了对敏昂莱集团的制裁,试图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让军政府屈服。 对于军政府来说,与民地武和解当然是一件好事,经历过4年内战和3.28大地震后,军政府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早就不想再打下去。但问题是,川普的计划明显是不可行的。先不说印度有没有加工稀土的能力,光是缅甸通往印度的道路条件就极为恶劣,不光要经过地震带,还要面临雨季泥石流的威胁。印度那边,东北六邦常年内乱,与印度主体只有一条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连接,能否安全运到目的地,都是未知数。 如果川普的计划最终失败,美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军政府却要付出与中国交恶的代价,这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因此,敏昂莱虽然同意成立新政府,并放弃了总理之位,但不意味着他会就此投降倒向美国,借助美国的压力,迫使民地武与军政府和解,才是他的主要目的。至于新政府成立后,美国可能会向缅甸索要稀土,也可以通过“以拖待变”来解决。毕竟,中美博弈的形势,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等到12月缅甸举行完大选,中美第四轮关税谈判,恐怕早就谈完了。川普想用缅甸稀土来施压中国,结果只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8-3 03:35 AM , Processed in 0.0449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