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雨诗 中国国民党即将进行党主席改选,有位非权贵出身的参选者呼吁这是一场重建政党灵魂的契机。 此次选举中,这位庶民学者出身、主张制度改革与理念重建的参选人浮上台面,提出初选公平化、党权交接与任期设计等构想,尝试为国民党注入不同于派系斗争的改革气息。 这类制度设计展现出难得的清晰思维与现代政党意识。在一个长年困于黑箱协调与领导人征召的政党中,若真能依此方向推动公开、公正、公平的提名机制,将有助于国民党迈向更具责任政治的治理形态。 尽管笔者并非蓝营立场,仍期待这样的参选人能为国民党打开讨论空间,带来真正值得注目的变化。 然而,这些制度工程若无对应的核心价值与公共愿景支撑,其影响终究有限。 国民党连续三次总统败选,输的不是谁出马,而是这个政党始终无法说清楚:“你们究竟想带台湾去哪里?”即使主张“不是人的统一,而是权力的统一”的制度逻辑无可挑剔,但在选民眼中,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党内如何分工,而是政党如何表态。 选民需要的不是党章修正案,而是对民主制度如何深化、中国风险如何控管、台湾主体性如何维系这些重大议题的清楚立场。国民党至今仍踌躇在两岸关系的模糊中,既无新叙事,也无新定位,即使制度重整,也难以收复中间选民的信任。 2024年总统大选候选人侯友宜(中)败选,与副总统候选人赵少康(左)、党主席朱立伦(右)等人在开票现场向群众鞠躬致意。 (资料照) 过去民进党在面对2008与2012年败选时,同样经历制度反思。 但能真正浴火重生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重设初选机制,而在于是否能产出一套与时代脉动接轨的价值论述。 例如,民进党在2010年代中期后逐步建立“进步价值框架”:婚姻平权、转型正义、国防自主、国际友台政策等,都是制度之外的“软力量”,更是与年轻世代对话的桥梁。这些论述不仅形塑政党面貌,也为候选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 相对而言,国民党目前仍处于组织工程与人事思维打转的阶段,迟迟难以回应“下一代为何要支持我”这个根本问题。 民进党在2010年代中期后逐步建立进步价值框架,成为与年轻世代对话的桥梁。 (资料照) 上述制度改革构想中,有两点特别值得肯定:其一是对权力责任清楚划分的自觉,其二是对制度程序正当性的追求。 但若缺乏价值主张与愿景论述的支撑,制度设计再完备,也只是形式优雅的空壳。 国民党若真想重返执政,不应再只是回应“谁出来选”的焦虑,而应开始面对:“你们对台湾未来的主张是什么?”——是战略模糊下的和平保证,还是战略清晰的主体承诺? 是被动等待中国让利,还是主动提出区域安全愿景?只有回应这些问题,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准备好执政的政党”。 国民党主席将进行改选,组发会主委许宇甄出面说明主席改选时程。 (资料照) 这场党主席选举的真正考验,不在于选出谁,也不只是制度谁设得好,而在于国民党是否准备好回答台湾的时代命题。 若真如一些改革者所期待,党主席的使命是打造一个有理念、有制度、有历史格局的政党,那么我们不仅应肯定这样的制度思维,更应提醒:打造政党灵魂不是靠组织改造,而是靠愿景实践。 (作者为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8-30 07:48 PM , Processed in 0.0463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