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预计,加拿大央行将在 2025 年底前将基准利率降至 2.25%,并在 2026 年全年维持这一水平。加拿大央行今天(8月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这一观点。 这项季度调查覆盖了 30 位金融市场参与者,调查时间为 6 月 25 日至 7 月 3 日——也就是在 7 月 30 日央行宣布连续第三次将隔夜利率维持在 2.75% 之前。 贸易不确定性、经济韧性超出此前预期、以及潜在通胀的证据,是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的三大主要原因。自 4 月以来,核心通胀指标一直在 3% 左右徘徊。 不过,加拿大央行行长Tiff Macklem表示,未来仍有降息的可能。 他说:“如果经济疲软进一步压低通胀,而贸易中断带来的价格上行压力得到控制,那么可能有必要下调政策利率。” 调查参与者的中位数预期显示,到 2025 年底,加拿大整体通胀率将降至 2.2%,到 2026 年底降至 2%。他们预计 2025 年底加拿大 GDP 增长率为 0.8%,到 2026 年底升至 1.8%;未来 6 个月内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为 35%。 近 89% 的受访者认为贸易紧张加剧是经济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44% 则提到消费者支出疲软和房地产市场疲软。 ![]() ![]() 与此同时,约 90% 的受访者认为,贸易紧张缓解和超预期的财政刺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上行风险。 RBC:加拿大房地产市场复苏“重回正轨”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助理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霍格(Robert Hogue)表示,随着早先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逐渐消退,加拿大几个城市的房屋销售势头正在增强。 不过,在房价承压、房源大幅增加的市场中,这种反弹尚未稳定价格。 ![]() ![]() 各地房地产委员会公布的 7 月初步数据显示,多伦多、温哥华、安大略南部及卑诗省低陆平原等地区的 MLS 房价指数仍在下跌。这些地区的房源库存已升至历史高位。 转售活动正逐步回升,尤其是在多伦多,这有助于供需关系趋于平衡。RBC 表示,从长远来看,这可能缓解价格的下行压力。 草原省份、魁北克省和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的价格更为稳定,因为供应依然紧张。 7 月数据显示,卡尔加里、埃德蒙顿、里贾纳和萨斯卡通的转售量延续了 6 月的增势。 ![]() 霍格预计,随着信心的提升,加拿大房地产的更广泛复苏将重新获得动力,各地区之间的价格走势差异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或 2026 年有所缩小。 他说:“我们预计,随着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加拿大各地的整体市场复苏将重回正轨。不同地区的价格走势差异可能会持续存在,但这种差异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缩小。” **多伦多** 多伦多转售量的跃升表明,市场在经历春季的贸易战担忧后,正在“扭转局面”。 多伦多地区房地产委员会报告称,7 月有 6,100 套房屋成交,环比(经季节调整)增长 13%,同比增长 10.9%。 这也是连续第四个月上涨。 霍格表示:“这有助于巩固供需状况,但买家仍然占据优势。” “几十年来罕见的高库存使卖家在成交时更有弹性。” 不过,房价仍在下跌。综合 MLS 房价指数较 6 月再降 0.2%,同比下降 5.4%。 霍格说:“我们预计,在市场走向更稳固之前,房价仍会下降。虽然负担能力有所改善,但仍是一个重大问题。” **蒙特利尔** 霍格表示:“蒙特利尔今年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市场复苏依然停滞,但供应略显紧张,支撑了小幅的价格上涨。” RBC 估计,经季节调整后,7 月的房屋转售量与 2 月以来的水平接近。虽然较 2024 年末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疫情前被认为相当稳健的节奏。 “与此同时,待售房屋数量依然处于历史低位,而且在过去三个月中新挂牌量有两个月出现下降,没有迹象表明会明显增加。” **温哥华** 霍格指出,温哥华地区出现了复苏的早期迹象,房屋转售量已连续两个月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一回升使供需关系更趋平衡。我们认为,目前的销售与新挂牌比率略低于被认为是均衡市场的临界值。” 霍格表示,高库存是市场的最大特点,目前库存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如果供需继续趋于平衡,下行的价格压力可能会减弱。但我们认为,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发生,也不太可能为价格上涨创造条件。严重的负担能力问题将继续成为阻碍买家出价更高的主要障碍。” **卡尔加里** 霍格表示,新建住房的增加推高了库存,而经济不确定性又抑制了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价格压力缓解。 截至 7 月,卡尔加里综合房价指数同比下降 3.9%。 “不过,我们预计这一价格调整将是短暂的。供需基本平衡,即便库存进一步增加,活跃挂牌量也远未达到过剩水平。”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5-8-11 10:42 PM , Processed in 0.0452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