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欧盟正积极运用人工智能(AI)和能源技术作为战略工具,不仅意在巩固欧洲内部安全,更希望透过科技与规范在国际舞台上扩张其影响力。 面对俄乌战争后欧洲安全态势的再定义以及美中在AI与能源技术的主导地位,欧盟显然不愿意沦为全球新秩序的边缘角色,反而希望借由“可信赖AI”与低碳能源的结合,重塑自身在全球安全与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欧盟的这些雄心壮志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了结构性挑战,如何在监管严谨与技术创新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其未来的战略成败。 欧盟发展AI的国安策略可谓自成一格。 与美国和中国强调“先行创新、事后规范”的路径不同,欧盟选择以《AI法案》(AI Act)与《AI大陆行动计划》为核心,这里的大陆是指欧洲大陆,推动所谓“卓越与信任”的AI发展模式。 透过《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数字欧洲计划》(Digital Europe)及InvestAI等资金工具,每年投入约10亿欧元直接研发,并计划撬动200亿欧元年度总投资,发展AI超级运算中心及AI工厂,强化欧洲的数据与运算主权。 这种架构显示欧盟一方面将AI视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把这个架构作为强化国安与网络韧性的关键。 欧盟投入13亿欧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发结合AI的网络防御技术,保护能源、医疗等关键基础设施不受网攻。 AI也被用于气候灾害模拟与紧急应变,形成“技术治安”的新样貌。 然而在军事领域,欧盟因成员国立场不一,短期内未见与美中同等规模的AI国防应用,使其在军事竞赛上相对保守。 在能源科技层面,欧盟深知能源自主是国安的另一根基。 随着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风险加剧,欧盟加速推进AI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整合,试图降低对外依赖。 AI被用来优化电网调度、预测能源需求,并提升农业与工业链的能源效率,同时欧盟积极投资低功耗AI芯片技术,如神经形态运算,降低巨量AI模型的能耗。 更关键的是,欧盟透过成为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堆(ITER)计划最大资金提供者之一,力图在下一代清洁能源突破中占有一席之地。 ITER所代表的不仅是对低碳未来的承诺,更是一种高技术门槛的地缘政治资产。 ITER因技术难度与成本过高,短期内难以形成可立即运用的战略优势,这也是欧盟能源国安布局的主要不确定性。 欧盟的特色还在于通过规范输出来巩固其国际影响力。 《AI法案》按风险分级管理AI系统,对象是生成式AI(GPAI)等高风险领域设下严格门槛,被誉为全球AI治理的黄金标准。 这不仅为欧盟企业提供合规清晰度,还强化欧盟在全球AI法规谈判中的话语权。 欧盟推动环境永续AI联盟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国际电信联盟合作,将绿色AI纳入全球议程,进一步拓展其科技外交版图。 过度严谨的监管也引发业界担忧,可能使投资资金与人才转向监管环境较宽松的美国或中国。 根据数据,欧盟目前仅占全球AI计算力的4%,而美中合计超过90%; 在风险资本投资比重上,欧盟在AI与区块链领域仅有7%的市场份额,创新动能明显落后。 欧盟试图以AI与能源双主轴,结合严谨规范与国际合作,打造一个既能维护内部安全,又能对外投射影响力的战略架构。 其特色在于高度强调伦理与透明,与美中形成鲜明对比。 若欧盟能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取得更佳平衡,简化合规成本以吸引更多私部门资金,加强成员国间的资源协调,并在ITER等大型计划中加速转化应用成果,将有机会在AI与能源的新一轮竞赛中站稳脚步。 欧盟试图以AI与能源双主轴,结合严谨规范与国际合作,打造一个既能维护内部安全,又能对外投射影响力的战略架构。 (美联社) 同时深化与美国、日本等志同道合国家的科技与国安合作,也是欧盟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维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否则,欧盟即便在全球治理规范上占有一席之地,若缺乏实质技术底盘与军事应用支持,仍难在未来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真正主导局势。 从长远来看,欧盟的这套“可信赖AI+能源韧性”策略无疑展现了其在21世纪塑造和平与繁荣秩序的雄心。 接下来的关键,将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弱点,把监管优势转化为吸引全球人才与资本的保障,并在地缘竞争中以技术实力支撑其外交与安全角色。 若能在这些挑战中找到平衡,欧盟或许真的能实现“AI大陆”的愿景,并在全球新秩序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作者杨聪荣为ESG碳减量联盟理事长,中台湾教授协会理事长,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 03:37 AM , Processed in 0.0444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