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泰迪。 今年年初,爷爷奶奶相继离开了我。 在长青松柏下鞠躬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也已步入暮年。 而在之前文章中所提及的一些社会现实,我也不得不去面对。 尤其是我这种在海外定居的独生子女,情况更为复杂一些。 是和父母住在一起,还是隔着海洋,各自安好? 中国人的情感传统,早已深植心中。 隔得太远,总会有种说不出口的愧疚感。 像是把他们留在了时光的另一端,任由岁月悄悄将他们带走。 而我不知哪天就只能对着照片发呆。 可让我在中年回国,找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而叫他们搬到国外生活,他们也未必真的习惯。 即使语言能应付,性格开朗。 他们依旧会想念那些熟悉的小事。 楼下的早点铺,送货上门的快递,同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太湖旁那个可以种菜,育花甚至养羊的小别墅。 哪怕我和他们排除万难,真的住在一起,又是否真的轻松? 多年的留学和海外生活,早已让我习惯了西式独立。 而他们依旧会或多或少的会以关心之名来参与我的一些决定。 我们作息不同,饮食不同,消费习惯也是天差地别。 我吃垃圾食品,他们要我多吃蔬菜。 我玩电子游戏,他们要我多看点书。 我爱夜夜笙歌,他们要我十点回家。 这些看起来只是生活琐事,但久了,也会慢慢演变成彼此的疲惫和误解。 想靠近,又怕靠太近。 除了情感,我还面临着财富交接和传承的烦恼。 回国的时候,我听父母聊了很多关于爷爷奶奶的事。 还好他们一直都在本地,哪怕手续繁琐,至少都可以顺其自然,靠着日常的照应慢慢衔接。 但到了我这一代,分隔两地,事情就变得微妙而复杂了。 父母在国内,自己在海外,等到真正需要处理财产、房产、账户这些事时,一个“本人不到场不能办理”的规定,就足以让我焦头烂额,莫不成要我现在就知道他们的密码吗? 更别说之后那些跨境汇款、外汇额度、遗产税务等等,没有个一年半载,基本上搞不定。 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些问题迟早要面对,但每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一方面不舍得开这个头,另一方面,也害怕被误会: 是不是回来一趟,就是为了谈钱? 让我感到敬佩的是,父母主动和我谈起了他们的养老和资产安排。 他们没有回避,也没有避重就轻,只是平静地表达出对未来的打算。 既是对我的体贴,也是一种有担当的自由。 他们说,钱迟早是要花的,不如早点放在更合适、更能为自己和下一代积累价值的地方。 如果我未来计划回国照顾他们,那现在起就该为提早退休、改善生活质量做好资金储备。 如果注定长期生活在海外,或者我愿意与他们同住,那就更要提前做好跨境财富的规划。 这些考量,其实不仅适用于养老,也同样适用于留学、移民,甚至一次出国旅行。 凡是跨越地域和人生阶段的重要选择,都值得我们提前准备。 我其实一直在找一个刚刚好的距离。 不太远,也不太近,能常联系,也有保有彼此的空间。 而香港对于我来说,此刻拥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距离内地近,我来往爸妈方便,语言文化无障碍。 金融体系国际化,储蓄产品丰富、汇款灵活。 低税率,简单而据竞争力的税制。 它就像一块跳板,既能走出去,也能回得来。进可攻,退可守。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多一点准备,就多一份从容。 这篇文章,写给那些和我一样身在海外,心系故土,在牵挂中奔波,在现实里权衡,在情感与责任之间,反复横跳的独生子女们。 我们现在或许无法抉择,但可以提前准备。 愿你们有能力、有余地,去照顾家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有家的方向。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7 02:23 PM , Processed in 0.0447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