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和朝廷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不是你刘承祐死,就是我郭威亡。 我们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代表了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的大权独揽,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荣辱,但这不代表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郭威是开国功臣,辅政大臣,论功劳他有很多,论政绩他也不少,刚刚结束的三镇之乱也是郭威平定的,平心而论,没有郭威在外头一直给你做贡献,你刘承祐的皇位也坐不安稳。 那刘承祐这是什么行为?他完全是滥杀。 猪圈里的猪,不能太肥了,太肥了就意味着它会被杀掉,而人也不能太聪明,不能太露锋芒,因为太露锋芒就会让别人感到不快,很容易被针对。 封建统治者的被迫害妄想症普遍都比较严重,刘承祐看谁都像反贼,看谁都感觉有威胁,要造他的反。 所以那些聪明人里的聪明人,他们往往平时表现的并不聪明,甚至还带着几分傻气,但这不代表他们真的就是傻子。 现在大家都摊牌了,因为王殷和李弘义的泄密投诚,郭威还掌握了主动权,那么现在郭威就要考虑,是要顺坡下,直接就反了,还是要忠诚朝廷,老老实实的为自己解释。 这个时候,郭威想到了自己的谋士魏仁浦。 魏仁浦,字道济,河南卫辉人。 魏仁浦出身于一个十分贫困的农家,父亲早逝,是母亲将他带大。 家贫出孝子,魏仁浦为了能好好的供养母亲,他自小就读书刻苦,想要成就一番功名。 魏仁浦去学堂读书,身上没有体面的衣服,同学们笑话她,她的母亲就四处奔走,好不容易借到一块粗布,这才给魏仁浦做了一件新衣服。 (踌躇满志 魏仁浦) 手捧新衣,魏仁浦落下眼泪,感叹道: 慈母求贷以衣我,我怎能心安! 从此,魏仁浦学习更加努力,长大之后,他果然学有所成,是通晓道理,博闻强记,人还很有谋略。 时逢天下大乱,在家乡谋生难有出路,魏仁浦就辞别母亲,独自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他曾经坐客船在济河上飘荡,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不知前路何为,他脱下上衣,丢到了河里,对天起誓,说如果自己今生不能显达富贵,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河。 可以说,魏仁浦是一个出身底层,不甘心于现状,并且怀揣巨大理想,想要实现身份阶级变化的人。 但这样的人,其实满大街都是。 人生在世,谁愿意一直贫穷,谁想要一直困顿?谁不想要改变现状?谁不想功成名就,又有哪个读书人不想在乱世中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从而垂绅正笏,云程发轫? (十字路口 郭威) 想要做到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做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少,魏仁浦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是后梁年间生人,但一直到后晋灭亡之际,魏仁浦的最高职务,也不过是一个枢密院的小吏,非常的不起眼。 能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 我们说在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时代,人的阶级,地位,观念很容易被固定,很难有什么改变,所以人们才说,只有乱世才能成就英雄。 可是,一场乱世动辄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甚至超过一个世纪,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又能诞生几个英雄,又有几个英雄是善始善终的呢? 英雄也难以代表如魏仁浦一样的穷苦人,他们的命运在乱世中如同浮萍,完全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魏仁浦又是文人,五代时期偏偏是武人当道,文人贬值,政权如走马灯,打仗如家常饭的背景下,文官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精通吏治,饱读诗书远远不如能征善战,手握兵权来的实在。 魏仁浦的价值,和时代的主流存在明显的错位。 (乱世迷茫) 时运不济的前半生,没有消磨魏仁浦的意志,没有击垮他的信心,相反,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隐忍谨慎的性格,他在枢密院做小吏,看似没什么前途,但他却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军事部署,政务流程有了足够的了解。 当幸运女神没有光顾到这么一个努力且有能力的人的身上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等待,而当这个世界把你遗忘,对你不理不睬的时候,你没有必要生气,没有必要愤怒,你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 魏仁浦的人生转机,从后汉建国开始。 后汉开国之后,魏仁浦连枢密院小吏都不是了,只在后汉军中任职,至于做什么不太清楚,反正指定不是领导,是不太重要的职务。 就在这支军队中,魏仁浦遇到了已经成为领军大将的郭威。 郭威也就是随便问了一嘴,问了魏仁浦一些军事方面的问题,结果这一问,魏仁浦一顿说,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见解十分老辣,郭威一看这是人才,当下以礼相待,引为心腹。 有了郭威的提拔,魏仁浦开始在后汉朝廷里崭露头角,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魏仁浦在后汉的地位已经不低,那就是高祖刘知远病逝之前,就曾经多次召见过魏仁浦,应该说魏仁浦当时已经算是处于帝国核心权力圈,只不过这个核心圈还很大,魏仁浦处在外围。 郭威对魏仁浦有知遇之恩,两个人多年来也很有交情,郭威这个时候走到了他人生中的十字路口,他就找到魏仁浦,询问魏仁浦的意见。 魏仁浦说,您是朝廷的功臣,清清白白做人,朝野内外都是您的好名,现在您有地盘,您有兵力,一旦遭到小人的诽谤,君王的怀疑,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当然这几句话不重要,重要的是后边这句话: 您千万不能坐以待毙。 (屠杀大臣 刘承祐) 意思非常明了,魏仁浦希望郭威起兵反抗刘承祐,而绝不能消极对待。 郭威这个时候心里已经有主意了,他已经打算起兵了,但他还是对魏仁浦说: 当年我和杨邠等人一起辅佐高祖成就功业,取得天下,并同受托孤重任,如今他们都已经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听这意思,郭威好像都打算放弃反抗,他都不想活了。 当然不是,他这么说,其实是在试探魏仁浦,让魏仁浦给他出主意。 起兵容易,造反也容易,因为成功了也就成功了,失败了也就是一死而已,这些对郭威来说都不难。 真正艰难的是,如何才能活下来,活下来并且取得成功。 郭威真正的担心的,是自己一旦公开造反,得不到将士们的支持怎么办,毕竟刘承祐针对的是自己,将士们有什么理由跟自己一起造反呢? 一想到这个,郭威的心里就有点没底。 好在魏仁浦是个聪明人,都不用郭威说,他就知道郭威在想什么,而且很快根据郭威的担忧,为郭威量身定制了一条计策。 什么计策呢?他让郭威伪造了一道由刘承祐下发到军中的诏书,诏书中的内容是,要郭威诛灭军队中几乎所有的中高层将领。 魏仁浦此计,只能说是妙妙妙,也找不出什么别的形容词了。 这古代起兵,最讲究名正言顺,就算是极致野蛮的时代,名不正言不顺,你就很难成事,郭威要造反,他不能说皇帝要杀我自己,所以我要带着大家反,这在道义上不占上风,属于是畏罪造反,既然你个人畏罪造反,那你就很难激发将士们的共鸣和支持,试问,士卒们都是人,都有家,都有父母亲人,他们凭什么要为了你郭威的个人安危去对抗朝廷,还要背负反贼的罪名呢? 这封伪造的诏书,成为了破题的关键。 有了这封诏书,郭威的个人安危,就变成了整个军队,全体将士们的生存危机了,逻辑从“我们为什么平白无故的跟着郭威造反,帮助郭威”变成了“皇帝不给我们活路,要把我们都杀掉,我们只好跟着郭威反了”。 孙子有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只有绑定利益共同体,郭威才有造反成功的胜算。 诏书一下达,将士们群情激奋,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抛弃前途,押上性命,跟着郭威一起造反,打到开封去,活捉小皇帝。 (郭威像) 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些将士们被魏仁浦,被郭威给骗了。 所以作者其实很难为这如此精妙的权谋喝彩,作者反而想到,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王朝的更迭,精彩的计谋,往往是由少数精英设计和推动的,而其成本和代价,则主要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普通人来承担。 这些将士们能称之为普通人吗?不一定,他们真的是被魏仁浦的计谋蒙蔽,被牵着鼻子走么?也不见得,说不定他们也早有反心,正好顺势而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魏仁浦是古代精英阶级,郭威也是古代精英阶级,他们靠着信息差,靠着自己的智慧,发起了一场操纵将士们情感和命运的计划,用以实现政治目标。 这当然不能怪郭威,因为郭威不想死,他只能这么做,无论对错,他没得选。 寒夜如铁,以江山为棋局,视忠义为刍狗。 北风呼号,将旌旗作哀乐,卷天地于肃杀。 风未止,夜正浓,郭威的大军缓缓向前,它碾过冰雪,碾过忠君的道义,也将试图碾碎一个旧时代,至于前方是生路还是绝路,唯有以血叩问了...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18 09:43 AM , Processed in 0.0446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