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2026 年 U.S. News 美国综合大学排名发布了。 国际体系的家长都非常关注这个榜单。 打开榜单一看,果不其然,与过去没有两样。 普林斯顿继续第一,MIT第二,哈佛第三。 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大学、宾大、加州理工、杜克、布朗……紧随其后。 常春藤和顶尖名校的格局如“铁板一块”,年年不变。 妥妥的“阶级固化”。 与之对应则是,顶尖名校申请人数却年年创新高,录取率一路下滑。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USNEWS 美国大学排行榜,以及对大家的影响。 拿哈佛来说,去年的录取率只有 3.6%。 也就是说,100 个申请者里,96 个要被挡在门外。 更残酷的是,哪怕成绩接近满分,也不一定会录取。 很多亚裔孩子 SAT 1550+、GPA 接近 4.0,最后依旧拿到拒信。 在近年来,美国几起公开的录取诉讼里,数据表明: 亚裔新生的平均 SAT 要比非裔同学高出近 200 分,ACT 高出 5 分以上。 分数对亚裔来说,只是最低门槛。 普林斯顿 多年来,美国藤校等顶级名校的排名稳定不变,本质原因是名校的价值早已超越排名本身。 顶级名校的校友网络是代代相传的金矿。 校友及家族的资金实力能让学校富可敌国。 对美国和全球的精英阶层来说,“哈佛”“耶鲁”的名字本身就是通行证和标签。 所以,这些学校只要保持“最难进的门槛”,就能继续稳坐金字塔尖,只让最有钱、最有权以及最有才的人进来。 耶鲁 在这套体系下,真正最尴尬的、最痛苦的是亚裔中产家庭。 富豪家庭无所谓,学费只是九牛一毛,藤校对家族成员来说是一张唾手可得的“门票”。 真正的低收入家庭也不吃亏,常春藤会提供巨额助学金,“零学费上哈佛”都没问题,保证社会流动性 这次的榜单专门加入了“社会流动性”的内容,说明U.S. News越来越重视“穷孩子能不能翻身”。 但问题是:亚裔中产既不是低收入,又不是顶级富裕,卡在中间最难受。 孩子想进顶尖名校,既掏不起几十万美金的学费,又拿不到大额补助。 在今年的榜单里,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公立大学的排位上升了。 UC Berkeley、UCLA、密歇根大学、北卡教堂山,这些顶尖公立在“Top Public Schools”类别里表现抢眼。 尤其是加州体系,学术实力与藤校相差无几,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也很高。 更重要的是,公立大学的对来说是巨大优势。 对中产家庭来说,这几乎是唯一能“兼顾排名与性价比”的选择。 U.S. News 特别设置了“Best Value Schools”榜单,把这种性价比凸显出来。 这提醒我们:盯着藤校不如多看看公立。 对普通家庭来说,走性价比路线,可能才是务实选择。 近年来,U.S. News 的排名规则发生了变化。 以前,U.S. News排行榜看重“入学成绩”,比如学校录取新生的 SAT/ACT 平均分和 GPA,分数越高,排名就可能越好。 但现在,考试成绩的比重在下降。 排名越来越强调: 学生进来之后能不能顺利毕业(毕业率), 大一结束后还有多少人愿意留下继续读(留存率), 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持和机会(比如实习、科研、导师辅导、海外交流、社区服务)。 这样的排名逻辑会导致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会发生改变。 真正能让一个学生脱颖而出的,是分数之外展现出来的成长曲线。 比如有没有科研经历、社会服务、社团领导力,或者能不能讲出独特的个人故事。 所以,如果家长还停留在“拼命刷分数”的思维,可能就难以在顶尖大学申请的时候占有优势。 杜克大学 今年U.S. News 的“Best Value”榜单表明: 美国大学的学费已经贵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地步了 很多中产家庭为了送孩子进名校,背负几十万美元贷款。 毕业后,孩子即便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也要花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候来还债。 高昂的学费,让“上大学是否值得”成了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对中产来说,大学正在变成一场奢侈消费。 常春藤成了富人的俱乐部,而中产会不会是被收割的“韭菜”? 大学榜单很热闹,但真正值得家长思考的是:选大学的时候,真正该看什么? 实际上,专业实力、实习机会、就业率,这些指标,比单纯的排名更有价值。 普通家长别被榜单绑架。 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大学的排名,而是他们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9-26 03:47 AM , Processed in 0.0456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