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前,我向读者征集关于美中科技竞争的问题。大家非常踊跃!感谢各位提出了这么多高质量的问题。你们的提问切中要害,反映出为何美中科技竞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议题之一。下面让我们逐一解答。 拉姆,你指出了一个关键的矛盾之处。关于中国的两种说法——经济困境和技术进步——它们都是事实。中国长达40年由投资驱动的繁荣期已经结束。如今,中国正艰难应对房地产市场崩盘、青年失业率飙升和通缩加剧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在AI、量子计算、电信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中国不仅有竞争能力,在某些行业,中国甚至有引领之势。 如果将中国的科技行业看作一个“国中国”,这两种景象就不矛盾了。该行业由巨额政府资金和庞大的STEM人才库推动,一切都服务于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家使命。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在整体经济增长乏力之际,创造出若干世界级的创新高地。 然而,科技行业的体量尚不足以驱动整个国家的发展。真正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最终是否会拖累这个非凡的创新机器。 埃里克,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共产党的威权控制将不可避免地扼杀创新所必需的思想和数据的自由流动。 然而,现实情况更为微妙。中共的影响力并非一刀切的生硬工具;它具有战略性,并且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在半导体、AI和航空航天等关键行业,国家控制是直接和全面的。政府调动巨大资源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 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催生了一种特定的进步:严谨的执行力和对现有技术的快速、渐进式改进,而非颠覆性突破。在战略性较低的行业,企业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但潜规则是,创新只能在中共设定的界限内进行。 长期问题依然存在:这种国家主导的创新模式能否产生历史上通常出现在更开放社会中的那种基础性、颠覆性的发现? 问得太好了,格伦。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要区分什么是令人瞩目的成就,什么是制定真正的全球标准。中国的进步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和应用型AI方面最为明显,但是否正在制定全球规则则是另一回事。 中国的许多充电技术和网络协议都是专有的,与欧洲和北美使用的系统不兼容。他们为国家层面的实施设立了新的基准,但并未定义世界其他地区采用的技术标准。 在利用AI进行交通管理和公共监控方面,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则只达到试验程度。但世界是否会采用建立在中国监控和数据控制模式之上的智慧城市蓝图,这一点值得怀疑。 Leon,你的问题触及了美中战略竞争的一个关键领域。我想首先请你关注我的同事迈克·查尼(Mike Cherney)、王霜舟(Austin Ramzy)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唐纳(Alistair MacDonald)撰写的这篇文章。 几十年来,美国凭借隐形性能极佳、技术先进的核潜艇主导着海底领域。中国正努力缩小这一差距。中国政府正投入巨资研发静音性能好得多的新潜艇。目标是将力量投射到远超本国海岸线的地方。 尽管中国尚未达到美国海军那种全球性的、隐秘的覆盖能力,但其海军力量的迅速壮大明确展现了其挑战美国水下优势的雄心。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8 12:15 AM , Processed in 0.0446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