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翻看着李咏生前主持的《非常6+1》片段。 那个标志性的手势,那句熟悉的"恭喜你",仿佛就在昨天。 七年了,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主持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年。 直到今天,想起他最后的那些选择,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酸楚。 记得小时候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非常6+1》的日子吗? 李咏那一头标志性的卷发,夸张的花西装,还有永远活力四射的主持风格,成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谁能想到,这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男人,小时候竟然是个说话结巴的孩子。 新疆乌鲁木齐的冬天特别冷,小李咏就站在医院走廊里,哈着白气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发音。 医生说他嗓子不行当不了歌手,他就转战播音系;刚进央视时没人看好,他就从最基层的西藏电视台开始磨练。 这种不服输的劲儿,贯穿了他的一生。 2017年那会儿,网上突然爆出李咏全家移民美国的消息,骂声一片。 有人说他"崇洋媚外",有人说他"捞够钱就跑",话说得一个比一个难听。 现在想想真是讽刺,那些键盘侠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被他们痛骂"不爱国"的男人,当时正在经历怎样的痛苦。 喉癌晚期的诊断书就摆在桌上,国内医院都说希望渺茫,他只能拖着病体远赴异国求医。 最让人心疼的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在担心公开病情会让粉丝难过,会让年迈的父母承受不住。 在美国治疗的17个月里,1米8的大个子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化疗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可每次和父母视频,他都会强打精神说"我挺好的"。 哈文后来回忆,有次他疼得整夜睡不着,却还在惦记着没录完的节目。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敬业和温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改变。 选择安葬在美国,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忍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想让在那边读书的女儿将来扫墓时方便些。 这些用心良苦的安排,当时却被曲解成"忘本",现在想想真是让人心寒。 今天再看那些年的节目,会发现李咏的幽默里藏着一种特别的智慧。 他从不拿嘉宾的缺陷开玩笑,不会为了效果让人难堪,总是用一种温暖的调侃让每个人都能开怀大笑。 这种分寸感,在现在的综艺节目里已经很少见了。 记得有次采访,他说过:"生活已经够沉重了,我们何不轻松一点?"这句话现在想来,简直是他一生的写照。 即便面对死亡,他想的也是怎么让身边的人少些负担。 七年过去,法图麦应该已经长大成人了吧? 不知道她会不会在某个阳光正好的下午,去墓园给爸爸讲讲这些年发生的事。 而大洋这边的我们,或许该放下那些无谓的争议,记住他带给我们的欢乐,理解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担当。 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可能藏着外人无法体会的苦衷。 少一些妄加评判,多一些善意理解,这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突然很想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记不记得当年全家一起猜《非常6+1》题目时的场景。 生命无常,唯有珍惜当下,这大概就是李咏用他的一生,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事。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12 01:42 PM , Processed in 0.0489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