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疼!加拿大PR去美国:一家四口要$2400才能入境 如果你正计划去美国旅行,请注意——部分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旅行成本刚刚变得更高了。除了签证申请费260加元外,现在还要交一笔350加元“诚信费”。 本周,一项新的美国旅行签证规定正式生效,这可能让一些加拿大人出发前就多花350加元。 这一变化源自美国政府7月通过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大美丽法案),该法案为某些旅客引入了一项新的“签证诚信费”。 自10月1日——即新财政年度开始起,这项费用正式生效,并可能适用于任何申请美国旅行签证的人,包括部分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 那什么是美国签证诚信费呢? 诚信费是向任何获得美国非移民签证的人收取的250美元(约合350加元)的费用。这是在原有签证申请费基础上额外征收的,而原有签证申请费对大多数旅客来说已经从185美元(约260加元)起跳。 这意味着,一个四口之家申请旅游签证的总签证费用可能达到大约2400加元,而这还不包括机票或住宿费用。 这笔费用不是可选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豁免。自2026年起,这笔费用还会根据通货膨胀每年增加。 设立这笔费用的名义目的是为了阻止人们逾期滞留签证或违反停留规定。理论上,严格遵守签证规定并按时离境的旅客可以申请退还该费用——但这完全没有保证。 接下来,谁需要支付这笔费用? 并非所有加拿大旅客都会受影响。大多数加拿大公民前往美国进行旅游、购物或短期商务活动时无需签证,因此这项新规定对他们没有影响。 然而,加拿大公民在以下一些旅行目的下仍需要申请非移民签证,例如: 前往美国与未婚夫/妻团聚(K-1 和 K-2 签证) 完成家庭移民手续(K-3 和 K-4) 作为条约商人或投资者工作(E-1 和 E-2) 担任外交或国际官员(A、G、NATO签证) 协助执法行动(S-5、S-6、S-7) 而加拿大永久居民则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与公民不同,大多数永久居民即便是短期访问美国,也必须申请非移民签证——而这现在就必须额外支付诚信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计划普通度假的加拿大公民,大概率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因工作、留学、家庭等原因前往美国,你可能需要签证——这意味着必须支付诚信费。 费用按人计算,因此家庭或团体要多次支付。 没有明确的退款流程,即便将来建立,也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拿回费用。 未来几个月前往美国的旅客应查看加拿大官方发布的最新美国旅行建议,确认自己所需签证类型及总费用。 2、卡尼赴美前夕 川普自夸关税奏效逼企业撤离加国 加拿大总理卡尼周一(6日)抵达华盛顿,周二(7日)将与美国总统川普在白宫会晤,料主要讨论贸易与关税问题。 不过川普在会谈前夕高调宣称,其关税政策“非常成功”,已促使多间加拿大企业“回流美国”。 川普周一见记者时,自夸其贸易保护政策成效显著:“我想卡尼会问关税的事,因为好多加拿大公司都搬来美国,大家都回来了,他们在加拿大失去了很多企业。” 他未具体点名哪些企业,但称这些公司“二十年前就离开美国,因为当时的总统没有尽责”。 被问及会否在与卡尼会谈时改变立场,川普未正面回应,只强调关税为美国库房带来巨额收益:“他们找到几十亿美元,还不知道哪来的。我叫他们查查『关税』,结果一查就发现真的来自关税。” 卡尼将于当地时间周二上午11时半进入白宫会谈。面对美方连串关税压力,渥太华内外均呼吁他为加国争取贸易稳定与确定性。 安省省长福特表示,川普“行事难以预测”,但希望双方能达成公平贸易协议,“我不想总理在会谈中被欺负。”他又称,两国每年互相进出口大量钢铁,若能在钢铝产品上获得减免关税,“对两国制造业与军事实力都有利”。 《经济学人》早前引述卡尼在9月29日受访时表示,其团队预期会谈有望争取“钢铁关税部分放宽,甚至可能波及铝产品”。 惟总理办公室回复指,此次会晤属“广泛检视双方共同优先议题”,并为2026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重谈作准备,不预期有重大突破。 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亦指,不应对会谈期望过高,但承认加国投资因不确定性而“全面停滞”,“现时企业完全无法预测市场前景。” 川普周一另宣布,自11月1日起,外国中重型货车将被征收25%关税。福特汽车加拿大分公司曾于2024年宣布,计划在安省奥克维尔(Oakville)生产Super Duty重型货车。 自川普今年重返白宫以来,美方已对加国多个产业加征关税:钢铝产品50%、汽车25%(美制零件除外)、非USMCA贸易货品35%、石油天然气及钾肥则维持10%。 上月30日,川普再对加拿大木材征收额外10%关税,使总税率升至逾45%。 面对压力,加拿大已向美方作出多项让步,包括撤回原拟对美科技巨企征收的“数码服务税”,并取消部分报复性关税。 反对党保守党党领博励治发公开信,要求卡尼带回实质成果,并提到前总理哈珀上任80天内曾成功化解加美木材关税争端:“若你只带回借口、空头承诺和合照,便是辜负了工人、企业与国家。” 3、华裔男子从中国出境被拦 要求当场销户 最近,海外华人圈炸锅了。 一名定居墨尔本多年的华人男子Sam,从杭州准备出境回澳洲时,被边检系统“卡”在了海关。 系统弹出提示“双重国籍”,随后工作人员要求他:“先回老家注销户口,才能出境。 事件发生在今年9月底。 Sam回国探亲,准备返澳洲,所有行程早已规划好。结果在杭州机场出关排队时,边检系统突然报警,提示他存在“双重国籍”问题。 工作人员直接让他靠边,说系统无法放行——要想出境,必须先回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销户。 更尴尬的是,当时正逢国庆假期,派出所不上班,他连手续都没法办,只能滞留国内,机票、酒店全都打乱。 有意思的是,他不是第一个。 现场还有另一位华裔同样被拦下。系统升级后,“双国籍弹窗”似乎已经全国联网,逃过一地也难逃另一地。 其实,按中国法律,这类“卡关”早就埋下伏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9条: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换句话说,一旦你拿了外国护照,中国户籍和身份证就应该注销。 但现实中,不少人图方便,根本没去办这一步。身份证还能用,户口也没被删除,于是他们的身份在系统里成了“半隐形状态”。 然而,如今的出入境系统早已升级,生物识别+户籍联网,全国数据库一查即出。那些以为“躲得掉”的人,可能都在系统中静静“等红灯”。 这一事件并非个案。近一年,中国边检和公安系统频频出现“双国籍”案例。 官方态度愈发明确——不承认、不放行、要注销。 出入境系统与公安数据库同步联网后,任何双重身份都难逃核查。 4、温哥华十年排名狂跌16位!环境能打,经济科研却全拖后腿 如今,已经很少有政客或企业高管会将温哥华吹捧为“世界级城市”了。不仅提及的人变少了,各项数据也显示,温哥华确实在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 据Vancouver Sun报道,一份名为《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的榜单给温哥华泼了一盆冷水:2015年,温哥华在4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0名,现在已跌至第36位——这个下滑幅度着实惊人。 榜单上的另一座加拿大城市——多伦多,也同样在下滑。十年前它还排在第16,现在也掉到了第24。 这份《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由东京的森纪念财团于2008年创立,评估标准涵盖经济、宜居性、科研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与交通等多个维度。 在最新的榜单中,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和新加坡稳居前五,而墨西哥、雅加达、开罗、约翰内斯堡和孟买则垫底。 虽然这份指数知名度不如《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宜居指数”,但胜在更全面——毕竟后者的标准比较单一。 在《经济学人智库》今年对172座城市的排名中,温哥华排在第10名。 虽然比去年的第7名掉了3位,但温哥华人还能安慰自己:好歹在还前十里,毕竟温哥华是全加拿大、也是整个北美唯一上榜的城市。 而在另一份《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中,温哥华的好消息是环境方面表现不错,宜居度表现也还行。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在经济、科研、交通和文化交流等关键领域,温哥华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SFU城市项目主任Andy Yan表示:“从2015年开始一路往下掉,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下滑,真是挺可惜的。” Yan补充:这份榜单比《经济学人智库》的宜居榜更“靠谱”,因为是由一群国际学术界的“大咖”操刀,包括UCLA的Alan Scott、哥伦比亚大学的Saskia Sassen,以及日本明治大学的Hiroo Ichikawa。 在Yan看来,温哥华的下滑,部分原因是“世界其他地区正在追赶”。 美国经济学家Tom Friedman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一些发展中地区已经慢慢追上那些早已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和城市。 不过,Yan最担心的是温哥华的决策者正在消耗这座城市的“家底”——包括优质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原本蓬勃的创业活力。他甚至怀疑,多伦多可能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在Yan看来,这或许反映出加拿大整体正在走向下坡。 根据森纪念财团提供给《Postmedia News》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哥华在不同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很大: 经济方面:整体成绩一般,只排到第26位。人均GDP偏低,同时又缺少大企业总部,这是明显短板。 但是,好在城市在工作自由度和技术人才储备上还有一定优势。可惜榜单没把“本地收入和房价的关系”算进去,而这正是温哥华和多伦多一直以来的老毛病。 宜居度:温哥华这方面排在第18位,比2022年的第31位有了进步。优势在于居民寿命较长、社会自由和平等程度较高、工作方式灵活、人均工作时长也不算太长。 可一旦说到租金、商店种类、医生数量,还有凶案数这些方面,温哥华的宜居度就明显打了折扣。 科研发展:整体学术表现还行,排在第27位,但研究人员数量不多,科研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所以分数很低。 不过,温哥华的学术基础还不错,学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一定实力,只是现在投入不够。如果以后能在科研经费和研究人员上加把劲,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文化交流:这方面表现不给力,温哥华排到第42位。虽然游客不少,活动也有,但夜生活单调,购物和餐馆选择有限,艺术馆和博物馆也不够多。积极的一面是,城市多元文化的底子还在,依旧能吸引国际游客。 环境方面:环境是温哥华的优势项,排名第11。空气质量好、绿色空间多,对气候变化也有积极行动。环境依旧是温哥华的“王牌”。 交通方面:交通是温哥华的短板之一,在48个城市中只排到第38位。长期存在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便利性不足。 不过,这也说明改善空间很大,未来在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潜力不小。 总体而言,这份指数为温哥华和多伦多给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但过去十年排名持续下滑的趋势,无疑为这两座城市敲响了警钟。 不过换个角度看,下滑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温哥华的优势在环境和人才,潜力在科研和交通改善。只要别再吃老本,把家底用光,未来依旧有可能重回巅峰。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8 10:55 PM , Processed in 0.0449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