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以前在深圳做外贸的大哥,西装革履那种,后来去了国外,在郊区搞了个农场。 你猜怎么着? 人家在那边,开农场是“农业企业家”,去银行贷款买农机,经理把他当上帝,说这是国家的“根基”。 这事儿放咱们这,你敢想吗?一个老板跑去种地,亲戚朋友不把你当成“混不下去了”的典型才怪。 这一下就给我聊精神了,这事儿太普遍了,简直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 我表妹,95后,学幼教的,特别喜欢孩子,毕业后在老家一个挺不错的私立幼儿园当老师。 她干得特开心,每天在朋友圈发跟小朋友做游戏、搞活动的照片,那种快乐是装不出来的。 可一到过年家庭聚会,完了。 七大姑八姨轮番“关心”她:“哎呀,当幼师多累啊,工资又不多,啥时候考个编制,去小学初中当老师才算‘稳定’啊。”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天天跟小孩混,压根不觉得你那是正经事业。 在他们眼里,只有考上编制,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孩子,才算“人民教师”,你一个幼儿园老师,顶多算个高级保姆。 我表妹后来都不爱参加聚会了。 二. 我们公司之前有个项目,要请一个顶级的电焊师傅,给一个特种设备做个关键部位的焊接。 那师傅四十多岁,技术真的牛,一天工资开到四千。 你知道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吗? 项目组里那些刚毕业、一个月拿几千块钱的实习生,对着人家“喂喂喂”地叫,递个图纸都跟下命令一样。 吃饭的时候,行政安排了两桌,一桌是“领导和工程师”,另一桌是“工人和师傅们”。 那个日薪四千的焊接大师傅,就默默地坐在“工人”那桌。 你看,在很多人潜意识里,你穿什么衣服,比你兜里有多少钱、脑子里有多少货,重要得多。 哪怕你技术再好,收入再高,只要你一身工装,你就是“干活的”。 三. 网上刷到一个帖子,一个211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互联网大厂,卷了几年,身体和精神都快废了。 他索性辞职,在自己住的小区附近开了家小小的家电维修店。 手艺是跟老师傅学的,人也实在,收费公道,生意特别好,一个月下来比在大厂当“螺丝钉”挣得还多,关键是自由,没那么多糟心事。 但他从来不敢告诉老家的父母。 他爸妈一直以为他还在那个亮堂堂的写字楼里当“白领精英”。 他说,要是让他爸妈知道,他们花了半辈子心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儿子,最后成了个“修家电的”,二老能当场气晕过去。 对他们那代人来说,你活得好不好不重要,活得“体面”才重要。 所以啊,你看。 问题根本不在于做什么工作,而在于我们给每份工作都贴上了一个价签,一个关于“面子”的价签。 说白了,咱们很多人不是在找工作,是在给自己找个身份标签,哪怕这个标签背后,全是辛酸和伪装。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8 08:49 PM , Processed in 0.0454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