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代在位列生计排行榜上第一位的,始终是柴。 没有柴,饭要吃冷的,水要喝生的,尤其是到冬季,取暖也是熬过冬天最大的难题。 老张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古代平民怎么过冬?》,其中过冬的主要材料,是茅草。 为什么不是柴呢?因为相比较于易得的茅草,柴反而是更为昂贵和稀缺的取暖材料,当茅草成为主要的取暖材料的时候,恰恰说明柴火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百姓取暖的需求。 木材可以用作燃料、建材、制作生产工具,甚至树皮、树根、树叶还能成为饥民果腹的食物。 所以,古时候,绝大部分的树木,都活不过一年。 得益于晚清照相技术的传入,老张在此搜集了一组清末和现代风景对比图,方便各位更直观地对比。 图片比较多,不喜的朋友可以直接下滑文末分析。 长城: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永乐十一年建成,根据史料记载,在建造明孝陵的时候,整个陵区共植树十万棵以上。 在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里,整个明孝陵都是禁区,守陵卫士达到5700多人,清朝前期仍然派人守护。一直到清末才逐渐开放,因此各路文人纷纷到此游玩,留下大量照片。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原名皇妃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被毁,南宋重建,明嘉靖年间仅剩砖塔结构,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因塔砖盗挖过多、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震动而倒坍。 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并对外开放。 以下是民国时期雷峰塔倒塌前,以及2002你那重建后的对比。 洛阳龙门石窟: 南京玄武湖和紫荆山: 泰山: 北京颐和园 实际上,古代山上并不是一直都光秃秃的。比如在今天山东济南东北部,有一个华不注山,偶尔也被成为华山。 此山在今天的全国未必出名,但在古代倒是吸引了不少文坛大佬前往。 其中就包括李白,他在诗中写到: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可见那时候树木还是挺多的。 元朝有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画家叫赵孟??,此人还特意画了一幅关于此山的画——《鹊华秋色图》,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此山在元朝(1295年)时的样貌: 民国时期是这样的: 现在是这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剔除清末摄影技术的灰色调影响,以及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差别,清末以来的山景之所以总是光秃秃,其实跟另一个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人口总量。 在清雍正朝之前,各朝虽然也鼓励生育,但因沉重的人头税影响,多生孩子就意味着多缴纳人丁税,再加上千百年来,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始终没有取得太大突破,人口的增长始终有限。 一旦人口突破土地承载能力,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地矛盾加剧,进而引发王朝的底层秩序崩坏,导致王朝陷入一个兴亡周期律。 雍正年间,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意味着税收不再跟人丁捆绑,再加上明朝中期以后土豆和玉米的传入,各种因素叠加,清雍正皇帝以后,人口突飞猛进,翻倍增长。 短短一百年左右,人口从清朝初期的5500万,猛增到1762年的1.4亿,到乾隆后期,又达到3亿规模。 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未突破的阈值。 人口的暴增,对土地以及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同样达到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晚清以来,旧照片中的风景总是光秃秃的重要原因,文人作品中,也再难以出现那种“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感叹。 同样的,在生产力没有取得本质的突破,而人口总量却超越历史峰值数倍的情况下,底层百姓只能每日忙于生计,为生活发愁。 破破烂烂的又岂止是衣着和山景呢?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8 08:54 PM , Processed in 0.044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