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大多伦多地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导致大量创伤患者死在送医的路上

2025-10-13 10:00 AM| 发布者: 書劍兩無成| 查看: 189| 评论: 0|来自: 加国无忧

大多伦多地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所直接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有经济经济发展,更直接危害生命——越来越多的创伤患者,纵使接受了街头急救、送上了救护车,可还没有到达医院,就死在了路上。为此,两名多伦多医院的外科主任建议,改变现有的送医模式,从而挽救更多创伤患者的生命。

周一凌晨发生在皮尔逊机场附近的车祸(图片来源:Jacob Estrin/CTV News Toronto)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我们在时间上已经做到极致,但太多病人甚至来不及送到我们这里,”多伦多圣米迦勒医院急诊医生、兼创伤外科主任费尔特医生(Johannes von Vopelius-Feldt)说,“有些人在送来前就已经死亡,或者比最佳抢救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他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急救模式,改变这种悲剧性的现状——让医生与急救人员组队,把“创伤治疗区”直接带到街头,让危重患者在事故现场就能获得关键救治。

“把急诊室带上街头”北美的急救体系长期遵循“尽快送医”的原则——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后火速将伤者送往医院。费尔特认为,这种模式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对极重伤者来说却远远不够。

“他们需要的是立即输血、止血、胸腔减压等创伤中心级别的干预,而这些往往要等到送入医院后才能进行,”他说。

按照目前的送医模式,在多伦多地区,成人创伤患者主要被送往森尼布鲁克健康科学中心(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或圣米迦勒医院,儿童则送至病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森尼布鲁克院前医学中心主任切克斯(Sheldon Cheskes)指出,由于交通拥堵,从皮尔区或霍尔顿区在30分钟内将重伤者送入创伤中心“几乎不可能”。当急救团队判断无法及时抵达时,往往选择先送往最近的社区医院稳定病情,再转送至创伤中心——这一过程可能耗费数小时,显著降低存活率。

“如果我们能把创伤中心的能力带到现场,许多在途中失去生命的患者也许能活下来,”切克斯说。

医生与急救员协作的新模式

两位医生正推动成立“重症监护响应小组”,由急救人员与医生共同组成,配备专业设备,驾驶特制车辆直赴事故现场。

这种模式在英国和欧洲部分地区早已实施多年。前文提到的费尔特医生在英国行医期间曾参与类似项目,并亲眼见证其救命效果。

费尔特目前也是安省空中救护队( Ornge) 的医生。Ornge的重症监护团队主要负责远距离病人转运,而非城市街头急救。因此,他和切克斯提出,应在大多伦多地区试点地面版的“移动创伤中心”。

根据他们今夏发表的研究,只需在战略位置部署两支重症响应小组(使用SUV车辆),即可覆盖大多伦多地区西部约80%的重大创伤事件,并让患者平均提前30分钟获得医院级别的治疗。

两人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启动试点,并正在为项目申请资金。本月底,他们将在圣米迦勒医院基金会的“天使之巢”(Angels’ Den)竞赛中展示方案,获胜者将获得研究资金。

“十年前我可能不会相信这种模式,”切克斯说,“但最新的研究显示,它真的可能改变结果。”

挑战与期待

急救行业人士对医生参与院前救治反应不一。拥有20年经验的高级急救员拉帕尔梅(Corey Lapaerme)表示,虽然急救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色,但“极少数极重伤患者”确实需要更高级的干预。

他认为医生与急救人员协作能带来积极影响,但也承认部分急救员可能担心医生“接管”他们的工作。

“医生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如何在混乱环境中行动,”他说,“反之,我们也能看到更高层次的临床决策过程。最重要的是,病人能更快得到他们急需的救治。”

森尼布鲁克研究所科学家德伦南(Ian Drennan)也认为,这种模式可能“颠覆现有体系”,但值得尝试。

“延误会导致死亡,”他说,“过去只有医院能做的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如今急救员也能在现场实施。我们应当用同样的思路对待创伤急救。”

对费尔特医生而言,这项计划不仅是一项研究,更是他亲身经历后的执念。

“就在最近一次夜班,我抢救一名胸口被刺的病人。我们几乎成功修复了心脏撕裂,但就是那十几分钟的延误,让他最终没能被从死亡线拉回来,”他说。

正因如此,他希望有一天,当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时,救命的双手能更早抵达现场——也许,就能让一个生命多一次机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24 03:52 AM , Processed in 0.0445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