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视台报道,日本国内近日地震频繁,9月29日至10月5日期间共发生42次震度1以上地震,其中震度4有1次。“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开发出一项可补偿水压计观测偏差的技术,在南海海槽地震震源区海底约2000米处,首次观测到海底正以每年1.5至2.5公分的速度在下沉。 JAMSTEC在南海海槽震源区纪伊半岛至四国近海海底,建置名为DONET的地震与海啸观测监测系统,能直接在震源上方的海底进行观测。该机构副主任研究员町田等人开发的这项技术,使研究团队得以首次在海底约2000米处明确观测到地面下沉现象。数据显示,纪伊半岛东南外海熊野滩的沉降速度约为每年1.5公分,纪伊半岛西南外海则约为每年2.5公分。 南海海槽地震是由菲律宾海板块持续沉入欧亚板块之下所致,板块交界处附近会累积压力,达到极限时便会引发大规模地震。由于陆地板块会被海板块拖动下沉,过去已有研究指出地面会出现沉降现象,但这是首次在海底能够明确观测到此一现象。 国土地理院利用卫星观测地面变化,结果证实静冈县御前崎观测点自1998年以来地面下沉约20公分。南海海槽震源区其他地点也观测到地面下沉,纪伊半岛潮岬周边自1970年前后起就有下沉记录。高知县室户岬周边同样观测到地面下沉。 不过,室户岬在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时曾因地壳变动释放应变而隆起,隆起量高达约1米。此后地面再度累积应变,逐渐下沉,形成隆起与沉降交替的现象。 日本国土地理院迄今持续观测东海、近畿、四国地区的陆地变化。JAMSTEC副主任研究员町田表示,此次成果在海底观测上意义重大。他指出,由于能即时观测南海海槽地震震源区的海底数据,未来有望更快察觉变化。此次从两个观测点的数据已明确显示地面沉降,研究团队希望能在其他地点取得更多资料。 日本放送协会(NHK)此前报道,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9月底公布最新评估,将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来30年内发生规模8以上强震的机率,从原本的约80%上修为“约60%到90%以上”,结合最新的海底地层下沉观测显示地震风险持续上升。 不过,东京大学教授关谷直也认为,单纯公布机率容易让人混淆,政府应更著重于如何引导民众把风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防灾行动。 (资料照片)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14 09:26 AM , Processed in 0.0452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