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间谍,众所周知,他们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得搜集别国信息,给本国高层提供可靠情报,帮助中枢作出靠谱的决策。在二战时期,咱们最熟悉的间谍,一个是土肥原贤二,还有一个就是川岛芳子。这些日本间谍的活动也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大伤害。 当然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不仅想在亚洲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他们还想和欧洲的德国人合伙儿干掉苏联,称霸世界。当时的苏联人也意识到日本对自己不怀好意,于是就派了一个有德国纳粹背景的间谍,潜伏在日本十多年,给苏联提供了不少情报。这位间谍在如今被加以诸多称号,什么二战最伟大的间谍,苏联“红色谍王”等等,他就是理查德·佐尔格。那么,他究竟干了哪些事?对二战的进程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来聊聊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故事。 佐尔格出生在外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他爸阿道夫·佐尔格是个德国人,算是石油钻探技术上的专家,当时在瑞典诺贝尔兄弟公司上班。在外高加索地区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当地一个叫尼娜·西缅诺娃·科别列娃的俄国妇女。两人结婚后,在1895年生下了理查德·佐尔格。所以说,佐尔格是一个德俄混血儿。 1898年,因为跟公司签的合同到期,阿道夫·佐尔格带着老婆孩子搬回德国老家,理查德·佐尔格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过德国人的生活。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佐尔格也跟普通的德国青年一样,受宣传鼓动的影响,志愿参军入伍。 1916年,在西线作战的佐尔格被榴霰弹的弹片打中,三根手指被切掉,两腿也受了重伤。这次受伤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养伤的时候他和一位护士看对了眼,而护士的爹恰好是个左派人士。在这两人的影响下,佐尔格开始接触共产主义。在他后来的自述里,还自诩根正苗红,说他的祖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同事。事实上确实有这么号人,只不过他撑死了算是佐尔格的远房亲戚,对佐尔格本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一开始,佐尔格接触左翼思潮就是个意外。 在一战后期,重伤退役的佐尔格进入大学进修经济学和政治学。在当时的德国大学里,拥护左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佐尔格天天耳濡目染,自然是更加倒向了这一侧。1919年,佐尔格拿到了汉堡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出来以后,转头他就加入了德国共产党。1924年,德共九大期间他来到莫斯科定居,并且加入苏联国籍,转入苏共,成了共产国际的一员。 ◇ 图为1915年住院治疗中的佐尔格 而就在佐尔格加入苏共的档口,苏联高层正在为了争权打得头破血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都在坚持自己才是列宁正统接班。结果,斯大林凭着自己的政治手腕,拉拢了大部分苏共高层,共同扳倒了托洛茨基。除掉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之后,斯大林为了清洗异己,就把不听话的,看不出顺眼的人统统打为“托派”。好巧不巧,佐尔格也给扣了一顶“托派”分子的帽子。只不过苏联人并没有弃用佐尔格,而是看到了他双重身份对于情报活动的价值,所以将佐尔格以“托派”的名义从共产国际调出,转入苏军总司令部第四局,专管军事情报的局,这个局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格鲁乌。 ◇ 图为佐尔格和埃里希·保罗·休伯特·科伦斯(1896年5月12日 — 1981年5月18日)曾任民主德国民族阵线全国委员会主席 在苏联的安排下,佐尔格又回到了德国,靠着自己的德国人身份当上了《德意志粮食报》的特派记者。一开始佐尔格被派驻英国,干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调查。而在1930年,佐尔格化名亚历山大·约翰逊,被派到上海。在表面上,他是作为一名学者,来上海研究银行业务的开展,但实际上,他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国民政府以及德国在远东动向的相关情报。他先是接近德国驻上海总领事科伦贝格男爵,并靠着自己的学识取得了科伦贝格的赏识,从而被进一步推荐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 ◇ 图为酒馆政变审判中的被告,从左到右:海因茨·佩内特、弗里德里希·韦伯、威廉·弗里克、克里拜尔、鲁登道夫、希特勒、威廉·布鲁克纳、恩斯特·罗姆和罗伯特·海因里希·瓦格纳 在顾问团里,佐尔格拿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人脉关系,结识了同在顾问团里的赫尔曼·克里拜尔。他算是纳粹党的元老党员,早在希特勒搞啤酒馆暴动的时候就在跟随希特勒,希特勒上台后,克里拜尔就成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借着克里拜尔的进一步举荐,佐尔格也在军事顾问团里颇为活跃,根据当时一些人的描述,说这个佐尔格“既有魅力又漂亮,有一个狭长的脑袋,一头浓密而卷曲的头发,脸上已经有了皱纹,一双深蓝色的眼睛,镶着一圈深色的睫毛,有一张轮廓漂亮的嘴。”靠着这么一张帅脸,再加上渊博的学识与克里拜尔的背书,佐尔格在上海混得是如鱼得水,甚至还见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部长何应钦。 ◇ 图为尾崎秀实(1901年4月29日—1944年11月7日),日本评论家、记者、中国问题专家、苏联间谍 ◇ 介绍尾崎秀实给佐尔格认识的人,就是史沫特莱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佐尔格还结识了一位日后非常重要的人物,时任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的尾崎秀实。这个尾崎秀实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共产主义,既然是同道中人,尾崎秀实自然与佐尔格聊得来。在上海的时候,两人关系处的非常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段时间佐尔格就住在尾崎在虹口的家里。当然,佐尔格在上海也没忘了自己的老本行,根据后来统计,佐尔格前后给莫斯科上交了500多份报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的内部情报。 到了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三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还扶植起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当时的满铁副总裁松冈洋右甚至公开宣扬“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不仅要在中国身上咬下一口肉,还间接对苏联产生巨大威胁。几十年前的日俄战争,日本人可是打败过俄国人,所以,日本人敢这么说,也敢这么做。这就让苏联人对日本的野心日益警惕起来。 ◇ 图为1940年的佐尔格 1933年,苏联派佐尔格前往日本。这时候,苏联在日本还没有什么成体系的情报体系,虽然有亲苏联的日本共产党和苏联驻日大使馆进行一些零星的情报收集,但随着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利益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在日本构建一个间谍网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而这个重任就交到了佐尔格手上。而他到日本第一件事,不是跑去和日共取得联系,因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反共情绪非常激烈,就这么和日共有来往,反而容易暴露自己。于是乎,佐尔格靠着自己德国人的身份和之前在上海积累的人脉,直接找上了德国驻日大使馆,佐尔格很快就在德国使馆里结识了一批人。尤其是当时任德国驻日武官,后来升至大使的尤金·奥特。当时,这个奥特就给佐尔格提供了大量有关日本政治现状的消息。而有了德国使馆的人背书,佐尔格也能更安全地在日本展开各种间谍工作。 ◇图为1941年7月4日情报局第3部发给佐尔格的外国记者证 随后,借由在美国加入共产党的日本画家宫城与德介绍,佐尔格和上海的老朋友尾崎秀实搭上了线。由此开始在日本发展以他为核心的苏联谍报网络,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佐尔格谍报团”(即“拉姆齐”)的成员。这个谍报团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在日本地下活动的共产党成员或者在立场上偏向共产主义的,其中甚至包括西园寺公爵家的继承人西园寺公一。 而在这一干人等里,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尾崎秀实,可以说,这个人发挥的能量远非其他人所能相提并论。在上海的时候,尾崎秀实不过是《朝日新闻》的一个记者,而在回日本后,经人介绍,尾崎加入了昭和研究会。 名字虽然叫研究会,但是绝非那种民间学者自己关起门来搞学问的松散社团,而是一个正经八百的顾问团,由当时的内阁首相近卫文麿的亲信后藤隆之助组织,日常工作就是给近卫提供各种政治上的意见。而在其中,尾崎秀实也能占到一席之地,而且颇受近卫文麿赏识。 ◇ 图为近卫文麿 由于近卫经常组织餐会,召集核心顾问一起用餐,听取各自在政治上的意见。但是各个顾问也有正式工作,所以餐会一般选在早饭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早餐会这么一个圈子。可以说,早餐会这个圈子是近卫自己人中的自己人,而尾崎秀实就是其中之一。从这层关系上来看,佐尔格的谍报网络能直接接触到日本政府核心决策层。 ◇图为在日本政治和军事精英中影响颇深的“北进论”示意图,其基本战略:逐步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外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而掌握如此资源的佐尔格,苏联给他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尽可能保证日本在远东不会对苏联的利益产生威胁,同时摸清楚日本控制区与苏联边境线上的军事规划。当时的日本将主要兵力都放在入侵中国大陆上,但也正因如此,在满洲和蒙古一带,与苏联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1938年,日本与苏联爆发了张鼓峰事件,两边就边境问题打了一场小仗,各自损失了几百人。到1939年,更大的冲突已然难以阻止,日苏两国在满洲与蒙古边界上大打出手,爆发了“诺门罕战役”。尽管战役最终以日本失败告终,但苏联受到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苏联同时还在西线有着巨大的边境压力,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就非常忌惮日本再次屯兵满洲进攻蒙古。所以,佐尔格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施加自己的影响,让日本的战略重心不再放在苏联这一侧。 ◇ 图为诺门罕战役中,日本关东军的装甲兵部队 为了让日本放弃“北进”,他的老朋友尾崎秀实没少卖力气。在最开始,尾崎秀实大力主张对华强硬。在全面入侵中国的前几个月,近卫文麿主导的日本内阁其实还有一些动摇,觉得仗打得差不多就可以收手,和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谈判,逼蒋介石让步了。而尾崎则是近卫手下顾问里坚定的强硬派,不断鼓吹扩大对中国的战争,提出日本对中国必须取得完全胜利,不然无法收尾的主张。包括日本后来缔造汪伪政权,背后也有尾崎的声音。而尾崎秀实之所以如此强烈鼓动日本侵华,目的之一自然就是让日本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扑在大陆战场,从而无暇顾及满洲蒙古这些事,把日本军部的注意力从苏联身上拉到中国来。 ◇ 图为佐尔格领导的“拉姆齐”组织,发给莫斯科的1941年6月下半月德国进攻苏联的密码电报 不过,随着战事的激烈,尤其是欧洲局势逐渐紧张,佐尔格也逐渐开始收集德国驻日使馆的情报,从而推测德军的一些动向。1941年6月,佐尔格向苏联发出了一封电报,警告德国即将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全面进攻。但这个警告被呈到斯大林案上,却遭斯大林狠狠骂了一顿,“有个在日本开厂子和窑子的杂种,他舔着脸说6月22日是德国进攻的日子。你们说我该信他?”。其实,斯大林对佐尔格的形容也不算错,佐尔格在到日本的时候就被苏联警告,不准接触苏联驻日大使馆,自己独立完成情报工作,而为了筹集活动经费,搞厂子甚至开窑子也确实是手段之一。从这儿就能看出来,所谓传奇间谍,在当时并不被苏联高层重视,甚至某种意义上,佐尔格是个可以随时舍弃的棋子。 ◇图为1939年莫洛托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苏联唯一没有来得及撕毁的一份条约 不过,就在6月22日,德国还是准时启动巴巴罗萨计划,数以百万的德军全面进攻苏联,未做任何准备的苏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德军的兵锋直指莫斯科。陷入危机的斯大林又开始到处调兵救火,然而对莫斯科来说,德国人从西面进攻,东面又不能乱调兵,日本关东军可就在满洲盯着。因为日德同盟在,所以德国与苏联开战,日本主动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也很大。到最后,莫斯科还是需要佐尔格的情报。 在1941年9月,佐尔格给莫斯科发去的电报里是这么写的,日本并不会主动进攻苏联,除非下面三条条件满足任意一条,德军攻占莫斯科,满洲的关东军规模三倍于远东苏军,或者西伯利亚爆发内战。有了佐尔格的情报,苏联也就敢放心抽调远东的兵力回防莫斯科。这也算是佐尔格生前最大的一件功劳。 ◇ 图为南进论影响下,日本与英米鬼畜开战 而就在佐尔格忙着给苏联写报告的时候,他还在让尾崎秀实干另外一件事,为了尽可能避免日本主动进攻苏联,佐尔格决定给日本找个更强的对手消耗注意力。当时的日本因为在中国大陆的战事胶着,再加上英美的制裁,所以强硬派的军部高层打算对英美开战。而面对这一走势,佐尔格和尾崎试图就坡下驴,把祸水进一步东引,由尾崎出面,作为强硬派顾问的一员游说近卫文麿对英美开战,拥护军部提出的“南进论”,也就是向南进发,打下欧美控制的东南亚,使日本的注意力不再放到苏联这头。 但就在佐尔格忙于这些事的时候,他的谍报网也被日本特高科盯上了。原来,特高科早就察觉到了东京有一处来历不明的无线电发报,但苦于一直查不清具体来源。再加上佐尔格又是个德国外宾,尾崎秀实更是近卫首相的顾问,在这些身份的掩盖下,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查哪个都是自找麻烦,所以,对佐尔格的调查一直难以进行。不过,随着对美开战提上日程,日本在美国的间谍工作自然也开始活跃,传回日本国内的情报里,就有一份美国FBI记录的美国共产党人员名单。根据这份名单,特高科盯上了宫城与德,也就是佐尔格到日本后带他和尾崎见面的那个画家,这人就是在美国加入的共产党。 ◇ 图为1938年,内务省警视厅特别高等部检阅课 1941年10月10日,宫城与德被抓,在他家里搜出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尽管宫城一度要自杀,但都给救了回来。根据宫城后来的供词,10月14日,特高科逮捕了尾崎秀实。而又过了几天,10月18日,近卫内阁总辞职,东条英机内阁成立,同时发生的就是包括佐尔格在内的谍报成员被特高科尽数抓捕。 到这会儿,佐尔格自己作为间谍的活动已经不可能再进行了。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他被抓,佐尔格之前干的一系列事,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中,受其冲击最大的自然是前首相近卫文麿。当他被告知,自己信任的顾问尾崎是苏联间谍之后,近卫深受打击,甚至陷入了疑神疑鬼的状态,他从此对日本国内的好战主张非常谨慎,担心这些主张背后可能都是苏联煽动。在后来他给昭和天皇的上疏里,近卫甚至将军部的好战情绪归结为“左翼分子在背后的煽动”。在1945年的上疏中,他与宫中一干文臣与军部决裂,无比坚定投降立场,与其全面战败被苏联赤化,不如向英美投降,人家还能保你个体面。为此,他们说服了昭和天皇,让天皇点头同意无条件投降。可以说,佐尔格事件间接动摇了近卫文麿的信心,让一些日本政治精英对战争前景产生怀疑,这就为后来的日本投降派的立场埋下伏笔。尽管,日本军部对英美开战自取灭亡,和佐尔格的间谍行为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日本最后这些主张投降的人,多半都被佐尔格事件吓得不轻。 ◇ 图为佐尔格第二任妻子马克西莫娃(1904-1943年7月3日) 1944年11月,佐尔格和尾崎秀实在东京被处决,有人说,佐尔格生前最大的功劳是给苏联汇报了日本在远东的战略规划,让苏联得以抽兵防御莫斯科。但跟他死后,间接促成日本投降比,他那点汇报根本不算啥。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佐尔格被逮捕后,根本不承认佐尔格与苏联有任何关系,他原来在苏联的妻子也因为间谍罪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43年死在了苦寒之地,甚至比她丈夫死的还早。直到1964年,还是东德带的头,才开始把佐尔格的事迹翻出来纪念。 ◇图为苏联于1965年发行的佐尔格纪念邮票 佐尔格作为一名苏联间谍,他能凭借个人魅力、德国人的身份在远东给苏联建立情报网络。这个谍报网络,不仅给苏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还间接影响了日本的战争决策,甚至在无意中为日本最终投降埋下了伏笔。而佐尔格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苏联抛弃、被日本处决。要知道,当时苏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日本的“友邦”。为啥斯大林不想办法营救佐尔格?斯大林对任何人,包括忠诚的部下,都抱有极强的猜疑心。虽然佐尔格提供了不少关键情报,但佐尔格这个人背景和经历实在太复杂了,在斯大林眼中,自己身边的战友和同志都能毫无心理负担的除掉,像佐尔格这样的棋子,又算得了什么?各重要的是,在苏联意识形态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如此一来,牺牲一小撮人在苏联统治者眼中毫无心理负担,甚至有了一种使命感和崇高感,给他们这种行为提供了一种道德上的支持。在这种思想下,为了实现一个宏大目标,个体的情感、权利甚至生命可以被牺牲献祭。从这个角度来看,佐尔格的命运正是这个逻辑的缩影。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19 09:24 PM , Processed in 0.0448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